-
问:《护士条例》自年5月12日起施行,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答:(1、护士的权力与义务;2、医疗卫生机构的职责;3、护士执业管理)
(1)护士准入条件:
①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②在中等职业学校、高等学校完成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和卫生主管部门规定的普通全日制3年以上的护理、助产专业课程学习,包括在教学、医院完成8个月以上护理临床实习,并取得相应学历证书;
③通过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组织的护士执业资格考核;
④符合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规定的健康标准;
(2)护士执业,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取工资报酬、享受福利待遇、参加社会保险的权利。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克扣护士工资,降低或者取消护士福利等待遇;护士执业注册有效期为5年。
(3)护士执业,有获得与其所从事的护理工作相适应的卫生防护、医疗保健服务的权利。从事直接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有感染传染病危险工作的护士,有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接受职业健康监护的权利;患职业病的,有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获得赔偿的权利。
问:护理核心制度包括那些?
答:共14项。护士注册、执业管理制度;护理质量管理制度;查对制度;分级护理制度、危重患者抢救制度;护理安全管理制度;护士交接班制度;医嘱执行制度、护理查房制度;护理会诊制度;护理病例讨论制度;消毒灭菌隔离制度、护理不良事件报告与管理制度;安全输血制度。
问:我院护理管理体系是怎样的?
答:护理部——护士长二级管理体系。
问:灭菌物品有效期一般为多少天?
答:我院使用棉布的无菌物品有效期为7天。一次性纸塑袋包装的无菌物品、一次性医用无纺布包装的无菌物品有效期为3个月。
问:治疗车清洁区与污染区如何划分?
答:上层为清洁区、下层为污染区。
问:查对制度包括哪些内容?
答:在诊疗活动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发放饮食、以及其他诊疗活动时,都必须使用两种以上方法核对患者身份。住院患者使用腕带核对患者姓名、住院号;门急诊患者使用患者姓名和年龄查对。查对制度主要包括:
(1)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2)“三查七对”、“一注意”内容;
(3)医嘱查对制度;
(4)服药、注射、处置查对制度;
(5)输血查对制度;
(6)手术查对制度;
(7)手术安全核查制度;
(8)标本采集查对制度;
(9)消毒供应中心查对制度;
(10)饮食查对制度
问:“三查七对”、“一注意”包括哪些内容?
答:1.“三查”:摆药后查;服药、注射、处置前查;服药、注射、处置后查。
2.“七对”:认真、严格地核对床号、姓名、药名、剂量、浓度、时间和用法。
3.“一注意”:用药过程中,应严密观察药效及副作用,做好记录。
4.患者识别方法:至少用患者姓名和床号或住院号等两种以上方式核对患者身份,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同时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方法。
5.对于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除查对患者的腕带外,还要由患者的陪同人员陈述患者的姓名、床号等相关信息。
问:医嘱查对制度包括哪些内容?
答:1.医嘱执行者要记录执行时间并签全名,对有疑问的医嘱,须向有关医师询问清楚后方可执行。
2.一般情况下不执行口头医嘱,紧急抢救患者时除外。
3.抢救患者时,对医师下达的口头医嘱,执行者须复诵一遍,无误后执行,并暂时保留使用过的空安瓿,经两人核对、医生补开医嘱后,方可弃去,并补执行签字。
4.整理、转抄长期医嘱执行单(输液、注射、服药、其它治疗等)后须经二人查对。
5.医嘱必须每班查对,办公室护士每日与当班护士进行大查对并双签名,护士长每周组织大查对两次,护士长不在时,须指定护士进行查对并三人签名,如有问题及时纠正。
问:服药、注射、处置查对制度包括哪些内容?
答:1.服药、注射、处置必须严格执行“三查七对”。
2.备药前和使用药品前要检查药品质量,水剂、片剂注意有无变质,安瓿、针剂有无裂痕,检查标签、有效期和批号,如不符合要求或标签不清者,则不得使用。
3.摆药后必须经第二人核对后方可执行。
4.易致过敏药物,给药前应询问病人有无过敏史;需做皮试的药物,待皮试阴性后,方可遵医嘱执行,如皮试阳性或缺药,应及时记录,并尽快通知主管医生或值班医生取消或更改医嘱。
5.使用毒、麻、限、剧药时,用前须反复核对,用后保留安瓿。给多种药物时,要注意有无配伍禁忌。
6.发药、注射、输液时,患者如提出疑问,应及时查对,无误时方可执行。
问:输血查对制度包括哪些内容?
答:1.医护人员到输血科取血时与发血者双方必须共同做好“三查十对”。
“三查”:查对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各项内容;查对血袋有无破损、渗漏;查血袋内血液有无溶血及凝块。
“十对”:对病人姓名、性别、年龄、床号、住院号、门急诊/科别、血型(包括RH因子)、血液种类、交叉配血试验结果、血液有效期。
2.输血时由两名医护人员持患者病历到病人床旁,共同仔细进行“三查十对”,经核对无误后进行输血,执行者与审核者双签名。
3.输血过程中注意输血反应,输血15分钟内严密观察有无输血反应。
4.输血完毕后,输血记录单放入病历保存;血袋于24小时内送回输血科保存备查,由输血科统一处理。
护理部分-
问:标本采集查对制度包括哪些内容?
答:1.严格遵医嘱,采集标本前查对。
2.根据要求确定容器、采集时间、标本类型、抗凝剂选择、采集量、送检及保存方式等,并通知患者准备。
3.采集标本时:
门诊患者查对:科别、姓名、性别、年龄、检测项目、标本(质、量);
住院患者查对:科别、住院号、床号、姓名、性别、检测项目、标本(质、量)。
4.同一患者多张申请单时,认真查对各申请单资料是否一致。
5.及时送检。
问:抢救物品和设备“四定”有哪些?
答:定位放置、定量储存、定人保管、定期检查和维修。
问: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包括哪些内容?
答:1.患方如实填写信息。
2.由入院处为患者编具唯一住院号,病房护士佩戴腕带前核实患者姓名,由患者自诉姓名。
3.住院患者实施条码(腕带)管理。门诊和急诊实施就诊卡号管理。
4.身份不明患者以无名氏n(n=1、2……)+日期表示,确认身份后及时修改。
5.收费室、门诊、入院处、住院部的医生/护士评估处置患者时需核对信息,发现不符应及时纠正。
6.重点 4、临床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病情和自理能力的变化,动态调整患者护理分级。
二、特级护理
病情依据:病情危重,随时可能发生病情变化需要进行抢救的患者;重症监护患者;各种复杂或者大手术后的患者;严重创伤或大面积烧伤的患者;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并需要严密监护病情的患者;实施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并需要严密监护生命体征的患者;其他有生命危险,需要严密监护生命体征的患者。
护理要求:
1.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监测生命体征,准确测量并记录出入量。
2.根据医嘱执行各项治疗及用药,配合医生实施各项急救措施。
3.做好专科护理,如气道护理、管路护理、压疮护理及各种并发症的预防。
4.评估患者安全,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实施风险预警,并采取相应预防措施。
5.根据患者病情,完成基础护理(六洁到位:口腔、头发、手足、皮肤、会阴、床单位);协助非禁食患者进食/水;协助卧床患者翻身及扣背,促进有效咳嗽,床上移动,保持患者功能体位及卧位舒适。
6.严格执行床旁交接班。
三、一级护理
病情依据:病情趋向稳定的重症患者;病情不稳定或随时可能发生变化的患者;手术后或者治疗期间需要严格卧床的患者;自理能力重度依赖的患者。
护理要求:
1.每小时巡视患者,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2.根据患者病情,测量生命体征。
3.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给药措施。
4.根据患者病情,正确实施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如口腔护理、压疮护理、气道护理及管路护理等,实施安全措施。
5.提供护理相关的健康指导和功能锻炼。
四、二级护理
病情依据:病情趋于稳定或未明确诊断前,仍需观察,且自理能力轻度依赖的患者;病情稳定,仍需卧床,且自理能力轻度依赖的患者;病情稳定或处于康复期,且自理能力中度依赖的患者。
护理要求:
1.每2小时巡视患者,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2.根据患者病情,测量生命体征;
3.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给药措施;
4.根据患者病情,正确实施护理措施和安全措施;
5.提供护理相关的健康指导。
五、三级护理
病情依据:病情稳定或处于康复期,且自理能力轻度依赖或无需依赖的患者。
护理要求:
1.每3小时巡视患者,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2.根据患者病情,测量生命体征;
3.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给药措施;
4.提供护理相关的健康指导。
安全输血制度有哪些内容?
一、护理人员依据输血医嘱,核对患者资料、原始血型,Rh血型采集抗凝血样后送输血科备血。
二、临床输血全过程必须严格执行“三查、十对”。
“三查”:查对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各项内容;查对血袋有无破损、渗漏;查血袋内血液有无溶血及凝块。
“十对”:对病人姓名、性别、年龄、床号、住院号、门急诊/科别、血型(包括RH因子)、血液种类、交叉配血试验结果、血液有效期。
三、护理人员到输血科取血时,应与输血科人员认真核对以下资料:
1.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室、住院号、床号、血型。
2.献血者:献血码、血型。
3.血液量、血液品种、有效期。
4.血液外观检查:标签、供血单位、条码、血袋的完整性、有无凝血块、血液颜色有无异常、有无溶血等。
5.交叉配血试验结果。
四、核对无误后,发血人员与取血人员共同签字后取血。取血人员在血液运送过程中勿剧烈震动,以免红细胞破坏引起溶血。血液一经发出不能退回。五、输血时,由两名医护人员共同到床旁,再次进行三查十对及核查患者的腕带无误后输注。如患者处于昏迷、意识模糊或语言障碍时,输血报告单不能与患者进行确认,应与其家属共同进行确认。
六、输血前两名医护人员(核对者和输血操作者)在输血记录单上签全名,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使用符合标准的输血器,连续输注血液时,同一输血器连续使用超过5小时应更换。
七、输血前后用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如输注不同供血者的血,中间应输入生理盐水;血液输注过程中血液内不得添加任何药物。
八、输血时限:
1.全血或红细胞应该在离开冰箱30分钟内开始输注,一袋血必须在4小时内输注完毕(室温升高要适当缩短时间)。
2.血小板在收到后尽快输注,1个治疗量的单采血小板要在20分钟内输完。
3.新鲜冰冻血浆和冷沉淀溶化后尽快输注,速度宜快且患者可以耐受,一般ml血浆在20分钟内输完,1u冷沉淀在10分钟之内输完。
4.输血时要遵循先慢后快的原则。输血的前15分钟要慢,每分钟不超过20滴,并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5.输血速度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输注红细胞类血液成分时,成人一般控制在40~60滴/分钟,老年或心功能较差者要控制在较低的速度(1ml/分钟,小儿10滴/分钟左右)。
6.一般输血不需要加温,如输血量较大,可加温输血的肢体以消除静脉痉挛,需加温的情况为:大量快速输血,成人﹥50ml/千克/小时,儿童>15ml/千克/小时,婴儿换血治疗,患者体内有高效价冷凝集素。血液加温应使用专用血液加温器,不得在装有热水的容器中加温。
九、如果已建立的通道输血速度不能满足抢救需要时,可以进行加压输血,但应采用专门设计的加压输血器或血泵。
十、输血中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输血,及时报告临床医生,更换输血器用生理盐水维持通道,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并做好记录,同时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反馈输血科,封存、保留输血器及血袋,以备送检。
十一、输血结束后,输血记录单放入病历保存;血袋于24小时内送回输血科保存备查,由输血科统按规定统一处置,并登记。
问:哪些血液质量是不符合要求的?
答:血液过期或血液中有凝块、血浆呈乳糜状或灰色,血浆中有明显气泡、絮状物或粗大颗粒,未摇动时血浆层与红细胞的界面上出现溶血,细胞呈紫红色等不得输入。
问:护士给病人输血时的操作要点有哪些?
答:①两人核对、项目齐全;②每袋血都要床旁核对(带病历);③输血过程中观察不良反应,输血开始时、15分钟、输血结束有记录;④输血后血袋交输血科保存24小时。
患者突然发生病情变化的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
(一)发现患者突然发生病情变化立即通知医生。
(二)准备好抢救物品和药品,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抢救。
(三)通知患者家属,做好患者家属的安抚工作。
(四)如遇重大抢救或重要人物抢救时,按相关规定通知领导及相关部门。
(五)做好记录。
患者转运途中呼吸心跳骤停的应急预案与处理流程
1.患者需转运或外出检查前,评估患者生命体征、活动能力及可能出现的异常,选择适当转运时机、转运工具、抢救药品与器材、护送人员等。
2.转运前告知患者/家属并向护送人员和家属交待病情,以及路途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危重患者应取得患方的知情同意。
3.医护人员与相关科室联系,明确转运的时间、地点及患者病情,嘱其做好相应的准备。
4.转运途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发现异常情况立即采取应急措施。
5.患者一旦出现呼吸心跳骤停,立即就地、就近抢救,保持呼吸道通畅,进行人工呼吸及胸外心脏按压,同时根据发生的地点采取不同的后续抢救措施。
6.如患者在途中或检查过程中出现呼吸心跳骤停,护送人员与医技人员共同抢救,同时请求就近科室医务人员或急诊科(,内线:)人员出诊,抢救患者,待患者初步抢救成功后方能返回病区继续治疗。
7.书写抢救记录。
压疮风险评估与报告制度
一、对压疮、难免压疮的风险评估与报告实行二级监控管理。
1.责任护士对新入院、转入、转科、大手术等压疮易患和高危人群(年老体弱、活动受限、长期腹泻、皮肤情况差、水肿、病情危重、恶病质、有医嘱禁止翻身的病人等)及患者病情、意识、肢体等活动改变等影响评分时应立即进行Braden评估,同时填写《高危患者压疮评估/申报单》。
2.责任护士按照巴顿(Braden)危险因素量化评估表进行评估:总评分≤18分以下提示病人有发生压疮的风险,应采取预防措施,床尾悬挂压疮警示标识,加强健康宣教并落实好压疮防范措施;总评分13-16分每周评估,病情变化时立即评估;总评分<12分上报护理部,
每日评估;Braden评分>18分,可停止监控。
二、护理人员发现住院患者发生压疮或新入院患者院外带入压疮,应及时填写《院外带入/院内发生压疮报告单》,报告本病区护士长;护士长应对压疮部位、面积、程度进行核实,对其护理措施进行审核并签名,24小时内上报给护理部,护理部组织相关人员及时前往病区再次对压疮进行评估并确认签名。
三、患者因所患疾病导致其有可能发生或已发生不可避免的压疮,如生命体征不稳定、或强迫体位需要严格限制翻身,且符合难免压疮申报标准,应填报《高危患者压疮评估/申报单》或《院外带入/院内发生压疮报单》,按报告程序进行上报,由护理部组织人员会诊讨论提出处理意见。
四、护理部不定期抽查、护士长每天一次对压疮进行监控并检查护理措施的落实情况,护理人员班班作好书面、床旁交接。
五、“非难免压疮”或压疮隐瞒不报,一经核实,按目标考评方案进行处理。
六、患者出院或死亡后,将《高危患者压疮评估/申报单》、《压疮登记表》、《住院患者风险评估及防范措施单》、《院外带入/院内发生压疮报告单》存入科室的“压疮管理资料卷”。病区护士长每月作好压疮高风险患者入院时评估例数、住院总床日数的统计,每季度汇总后交护理部。
七、各病区护士长要定期组织科室人员认真讨论,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护理质量。
附:压疮诊疗及护理规范
压疮是指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局部组织持续缺血、缺氧,营养缺乏,致使皮肤失去正常功能,而引起的组织破损和坏死。
1、仰卧位时:枕骨粗隆、肩胛部、肘部、脊椎体隆突、骶尾部、足跟部。
2、侧卧位时:耳廓、肩峰、肘部、髋部、股骨粗隆、膝关节内外侧、内外踝。
3、俯卧位时:面颊、耳廓、肩部、女性乳房、肋缘突出部、男性生殖器、髂前上棘、脚趾。
4、坐位时:坐骨结节、肩胛骨、足跟。
可疑深部组织损伤:由于压力或剪力造成皮下软组织损伤引起的局部皮肤颜色的改变(如变紫、变红),但皮肤完整。
I期:皮肤完整、发红,与周围皮肤界限清楚,压之不退色,常局限于骨突处。
II期:部分表皮缺损,皮肤表浅溃疡,基底红,无结痂,也可为完整或破溃的血泡。
III期:全层皮肤缺失,但肌肉、肌腱和骨骼尚未暴露,可有结痂、皮下隧道。
IV期:全层皮肤缺失伴有肌肉、肌腱和骨骼的暴露,常有结痂和皮下隧道。不能分期:全层皮肤缺失但溃疡基底部覆有腐痂和(或)痂皮。
一、原则:局部治疗为主、辅以全身治疗。
二、全身治疗:积极治疗原发病、增加营养和全身抗感染治疗等。
三、局部治疗
1.压疮I期患者:局部使用半透膜敷料或水胶体敷料加以保护,禁止局部皮肤按摩,不宜使用橡胶类圈状物。
2.压疮II期—IV期患者: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定时换药、清除坏死组织,选择合适的敷料,皮肤脆薄者禁用半透膜敷料或水胶体敷料。如:
(1)大水泡在无菌技术下抽出液体,涂以消毒液,用无菌敷料包扎。小水泡要减少摩擦,避免破裂感染。局部用红外线照射。
(2)创面无感染时,用凡士林油纱布覆盖伤口。创面有感染时,应用混合有磺胺嘧啶银软膏的凡士林油纱布覆盖创面。应用磺胺嘧啶银时创面会有蛋白样渗出(看似脓性渗出,但没有气味),这是药物和创面作用的结果,是正常反应。(3)对于溃疡较深、引流不畅者,应用3%过氧化氢溶液冲洗,再进行换药处理,保持引流通畅,对于大面积深达骨骼的压疮,应清除坏死组织,植皮修补缺损组织。
3.对无法判断的压疮和怀疑深层组织损伤的压疮需进一步全面评估,采取必要的清创措施,根据组织损伤程度选择相应的护理方法。
4.根据患者情况加强营养。
1.避免局部长期受压:增加翻身次数,因疾病所采取的被迫体位,应每半小时至2小时改变体位一次(危重患者根据病情变换体位,保证护理安全),缩短皮肤受压时间,必要时使用气垫床。
2.避免局部皮肤刺激: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床单元平整无皱折,对大小便失禁者、呕吐或出汗多者应及时擦洗干净、更换衣服和床单,使用尿片者,必须保持尿片清洁、干燥,及时更换。翻身及使用便器时,动作轻柔,避免擦伤皮肤。
3.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定期为患者进行温水擦浴,协助患者被动运动。
4.改善机体营养状况:给予平衡饮食,增加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摄入。不能进食者给予鼻饲或支持疗法。
5.遵医嘱用药:实施抗感染治疗、预防败血症。
6.健康教育:做好心理护理、鼓励患者主动运动。
7.评估上报:首次接诊的护士全面评估患者,及时填写压疮上报表,本班内报送科室护士长。
高危患者压疮预防及处理流程
1.护理人员对患者入院、转入或病情改变、意识、肢体活动改变等,用Braden评分进行评估筛查。
2.Braden评分≤18分应采取预防措施,床尾悬挂压疮警示标识,加强健康宣教并落实好压疮防范措施;符合难免压疮申报表条件者,按流程上报,并采取措施,预防压疮发生。
3.住院患者发生压疮或新入院患者院外带入压疮,应及时填写《院外带入/院内发生压疮报告单》,报告本病区护士长;护士长应对压疮部位、面积、程度进行核实,对其护理措施进行审核并签名,24小时内上报给护理部,护理部组织相关人员及时前往病区再次对压疮进行评估并确认签名。
4.对压疮患者加强管理,定期监控,做好记录。
5.根据压疮分期及患者情况采取治疗措施,必要时请伤口、造口专科护士会诊。
6.护理部及各病区定期督查。
患者发生跌倒/坠床的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
1.患者发生跌倒/坠床等意外损伤时,当班护士立即察看、安慰患者,采取保护措施,同时通知医生,检查患者受伤情况,测量生命体征。
2.根据患者受伤情况积极进行相应处理,必要时做X光或CT检查。
3.报告科主任、护士长、护理部。
4.严密观察病情,做好记录,严格交接班。
5.必要时与家属沟通。
患者导管脱落的应急预案与处理流程
1.加强培训,掌握导管的有效固定方法。
2.对于躁动患者行保护性约束或遵医嘱使用适当的镇静药物。
3.加强患者健康宣教,提高预防导管脱落的警惕性。
4.发现患者导管脱落,通知医生,根据管道性质紧急处理:脑室引流管滑脱,立即用无菌纱布覆盖引流口,防止气颅;胸腔闭式引流管脱落,立即捏闭伤口,防止气胸;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使用呼吸机的患者发生脱管,立即开放气道或用血管钳撑开气管切口处,不可自行将滑脱的导管送回。
5.观察神志及生命体征变化。
6.必要时协助医生重新安置导管,并加以妥善固定。
7.分析原因,采取措施,防止导管再次脱落。
8.记录并上报。
用药错误的预防及处理流程
1.高风险药品(高浓度电解质、细胞毒性、毒精麻药品)专人、专柜、上锁管理,标识醒目。
2.遵医嘱用药,用药前严格执行查对制度,ICU、抢救室、手术室的患者、意识障碍患者及新生儿等,用药前需查对患者腕带信息。
3.在一般诊疗活动中,杜绝执行口头医嘱。危重患者紧急抢救情况下,执行口头医嘱时,执行前需复述,待医生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抢救结束后及时补录并双签名。
4.发现用错药物,立即停用,通知医生,遵医嘱积极采取相应措施,降低对患者的损害,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做好记录。
5.报告科主任、护士长,上报护理部。
6.做好患者/家属的安抚善后工作。
7.组织讨论,分析整改。
护理部分-
医疗投诉及纠纷的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
1.发生医疗护理投诉,科室迅速采取有效措施,尽量减轻对患者的损害,同时积极调查处理,控制事态,争取科内解决,防止矛盾激化。
2.主管部门接到科室报告或家属投诉后,应立即向当事科室了解情况及患方需求,与科主任、护士长共同协商解决。
3.对主管部门已接待,但仍无法解决的医疗纠纷,建议患者或家属按法律程序进行医疗鉴定,当事科室在一周内备齐所有相关资料。
4.当事科室指定专人出席医疗事故鉴定会。
5.患者及家属向法院起诉后,当事科室指医院出庭,必要时职能部门陪同。
6.医疗主管部门根据医疗纠纷的性质对科室和个人提出行政处理意见,并上报。
中心吸氧装置出现故障的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
1.中心吸氧装置出现故障,立即打开备用氧气袋,调节氧流量连接吸氧管,继续为患者吸氧,并向患者及家属做好解释、安慰工作。
2.必要时将备用氧气筒装置推至床旁,给予吸氧。
3.应用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缺氧有无改善以及其他病情变化。
4.通知后勤保障部进行维修。
病房发生火灾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
1.发生火灾时,保持镇静,立即查看失火的区域位置,利用就近消防器材扑火,灭火时注意切断总电源。
2.如火势较小,首先转移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防止爆炸。针对失火原因采取灭火措施,如用灭火器、棉胎扑火,并通知保卫科、医教部、护理部。
3.火势较大立即拨打“”报警,告知火灾准确位置、火势、被困及受伤人员。
4.如火灾不在本病房,通知在场工作人员进入戒备状态,听从消防指挥中心调动。
5.若火灾发生在本病房,立即通知在岗人员共同维持秩序。稳定患者情绪,紧急疏散,遵循“优先疏散老、小、危重患者及离火源最近患者”的原则。
6.疏散患者时从安全门经楼梯转移到安全地区,切勿乘坐电梯。有浓烟,用湿毛巾捂口鼻转移;关好门防止火势蔓延;清点患者及员工人数。
7.如处于被困情况下,楼层较矮时用床单或绳索连接着从窗户逃生;若楼层较高,情况允许下可打湿毛巾、棉被等物品,进入未燃烧的房间,用湿毛巾、棉被将门缝堵住,紧闭门窗后向外发出求救信号,等待营救。
8.在保证人员安全撤离的情况下,积极抢救贵重物品、设备和科技资料。
问:制/修订护理规章制度、岗位职责等相关文件的流程是什么?
答:护理部/科室提议→护理部/指定专人/科室起草→护理部审核→内网上发布征求意见稿(或下纸质讨论稿)→修改→临床试用→定/不定期调整修订→审核→发布→学习→督导检查执行情况。
问:PDCA循环?
答、PDCA循环—计划、执行、检查、处理。
问:患者确认身份的方法有哪些?
答;确认患者身份至少同时使用2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如:姓名、出生年月、床号、病历号等)使用住院号,床号+姓名,方法:核对腕带(病人全部有腕带并操作时查看),并主动邀请患者或家属陈述姓名;
问:你觉得夜间最需要 更多资讯请长按 健康、
纪检监察室
院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