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院后的早期治疗
人院后的早期处理。目的是防治休克和进行必要的创面处理。当病人到达后,应立即了解伤情,包括询问病史、估计烧伤面积和深度、体检,确定有无休克、呼吸道梗阻、复合伤或中毒。了解人院前处理,包括人液的量(口服和输注)和性质、药物、转送方法及创面处理等。
(1)轻度烧伤的早期处理。
*一般处理。一般不需静脉输液,可口服含盐饮料或饮食。如已发生呕吐、腹胀或休克,则应停止口服,改用静脉输液。注意镇静止痛。对于深度烧伤、创面污染较重或烧伤面积在5%以上的浅Ⅱ度烧伤,应常规进行破伤风抗毒血IU(儿童IU)预防注射。同时根据病情选用抗菌药物。
*创面处理。轻度烧伤病人人院后即可进行。先剃净创周毛发,剪短指(趾)甲,清洁健康皮肤,然后用灭菌水或消毒液(如1‰新洁尔灭或0.2‰洗必泰等)冲洗创面,并用棉花或纱布轻轻拭净污垢或异物,但忌刷洗或擦洗。除浅且度创面的完整水疱皮可予保留外,已脱落及深度创面上的水疱皮均予移除。吸干创面后,根据情况予以包扎或暴露。处理创面时,可用杜冷丁、吗啡类药物止痛。
*烧伤包扎疗法。适用于小面积或肢体部位创面。可用生理盐水、1‰苯扎溴铵、0.5%氯己定或碘伏等消毒后,涂以烧伤软膏,覆盖厚层纱布后包扎,包扎厚度为3巧厘米,范围要超过创周5厘米,然后用绷带由肢体远端开始均匀地加压包扎,肢端如无烧伤应予露出。此法有保护创面、防止再损伤、减轻疼痛、减少污染和及时引流创面渗液的作用,但厚层敷料散热差,不适于炎热季节或地区。包扎后应逐日检查敷料有无松脱或被渗液浸透的情况,有无臭味或疼痛以及肢端循环情况等。如有高热、白细胞计数增高、剧痛、恶臭等感染迹象时,应及时更换敷料。敷料浸湿后应及时更换,如无感
染内层可不更换。若无感染情况,浅度烧伤可延至伤后10一14日更换敷料,争取早日愈合;深度烧伤在3一4日后更换敷料,以便判断深度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烧伤暴过疗法。目的是将烧伤创面暴露于空气中,使创面渗液和坏死组织逐渐干燥,形成痂壳,以暂时保护创面免遭再损伤和污染。此法适用于各部位烧伤,特别是头颈、会阴等不便于包扎的部位。成批烧伤时,人力物力一时不足,也宜采用暴露疗法,但不适于需要转运的病人。施行暴露疗法的早期,除及时清除创面渗液外,创面尚可涂以收敛性较强的中草药制剂及抗菌药物,以促使创面迅速干燥并预防感染。痂壳形成后应防止长期受压,须勤翻身,并避免发生裂痕。痂下已有感染时,则应及时引流。力减少污染机会,接触创面的床单、敷料和物品等均应予以灭菌,并注意无菌操作。
(2)中、重度烧伤的处理。
*一般处理程序。此类病人伤情重、变化急,治疗措施也较多。对于烧伤程度达中度以上、2岁以下幼儿、60岁以上老人或特殊部位烧伤者,应住院治疗。一般可按下列程序进行:收集病史,了解人院前处理情况,迅速估计伤情;观察烧伤征象,保持呼吸道通畅,确定是否需要紧急气管切开;镇静止痛,现场已给者,应待4小时后再给;建立通畅的静脉通道,进行交叉配血和必要的生化检查;留置导尿管,记录每小时尿量、比重、酸碱度,注意有无血红蛋白尿、血尿,并定时送检尿常规;根据体重和烧伤面积制订补液计划;注射预防破伤风和选用抗菌药物;待病情平稳后进行创面初期处理,操作时应注意动作轻柔;酌情选择包扎或暴露疗法;复合伤或中毒严重者应尽早处理,如同时伴有休克时应待休克情况平稳后处理。
*烧伤休克的防治。主要在于预防,力求避免休克的发生。如己发生,则应迅速控制。烧伤休克为低血容量性休克,早期主要表现为口渴、烦躁不安、周围血管收缩、皮肤苍白、发凉、心率增快、脉压差变小、尿量减少等。
液体疗法是治疗烧休克的主要方法。国内通用的补液方案是按照烧伤面积和体重计算补液量,即伤后第一个24小时,每1%烧伤面积(Ⅱ、Ⅲ度)每公斤体重应补充液体1.5ml(小儿为2.0ml),其中晶体和胶体液量之比为2:1,另加每日生理需水量ml(小儿按年龄或体重计算),即为补液总量。伤后8小时补人总量的一半,另一半于以后16小时补人。伤后第二个24小时的补液量为第一个24小时实际输人量的一半,再加每日需水量ml。第三个24小时的补液量,视病人病情变化而定。静脉输人液体的种类视情况而定。晶体首选平衡液、林格液等,并适当补充碳酸氢钠。胶体首选同型血浆,亦可给全血或血浆代用品。血浆来源困难时,可选用血浆增量剂,如右旋糖酐等,但24小时用量一般不宜超过d一mI。
保持良好的呼吸功能是防治烧伤休克的重要措施。主要是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吸痰以排除呼吸道机械性梗阻,头颈部深度烧伤水肿或吸人性损伤发生呼吸困难时,应及时施行气管切开。如有缺氧则应给氧,严重者可用呼吸器辅助呼吸。镇痛、镇静对休克的防治有一定作用。烧伤后剧烈疼痛是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强烈刺激,一般可使用杜冷丁或吗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