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举办
第九届金陵康复医学高层论坛
10月30日至11月1日,我校举办第九届金陵康复医学高层论坛,论坛旨在进一步加强我校康复医学学科与国内一流专家学者的学术交流,促进合作,推动我校康复医学学科的内涵发展。来自14医院的专家学者出席。副校长季勇、康复医学学科带头人周士枋教授、励建安医院、医院相关负责人参加本次论坛。本次会议采取线下线上结合的模式,线上参会代表近千人。
副校长季勇在开幕式上讲话,他代表学校对关心支持康复医学学科建设发展的专家代表表示欢迎;他强调,康复医学事业在后疫情时代迎来了高速发展的重要机遇,要积极贯彻落实“健康中国”战略,发挥康复医疗服务行业排头兵的示范作用,提升我校康复医学学科在“健康江苏”建设中的贡献度,助推我校国际知名、特色鲜明高水平研究型医科大学建设。
中国康复医学会会长方国恩教授在致辞中说,自年以来,金陵康复医学高层论坛已连续举办九届,他肯定了历届金陵康复医学高层论坛取得的成果并指出,要树立“大健康”、“大康复”理念,努力推进康复体系建设和制度保障,为人民群众提供高品质的康复医疗服务。一附院王晓东副院长在致辞中希望我校康复医学学科发展要紧密依托临床,全面做好内涵建设与整体提升工作。二附院吴强副院长期望教学与临床融合发展、附院和学院紧密联系,继续力争在国内乃至国际康复医学领域有所作为。
随后,康复医学院院长许光旭作大会致辞。季勇教授、周士枋教授、励建安教授、邱勇教授、周谋望教授及张国新教授分别做相关领域主旨报告。同时,论坛还设置了优秀论文评比、青年教师讲课竞赛等环节,并安排了近20场学术专题论坛。
我校举行
年国际青年学者云论坛
11月6日至7日,我校年国际青年学者云论坛在江宁校区举行,这是我校连续第三年举办国际青年学者论坛。论坛旨在落实“人才强校”战略的重要举措,为海内外优秀青年学者搭建了解学校和互相交流的平台。云论坛分为主论坛和分论坛两个部分,来自10个国家和地区的位优秀青年学者通过线上参加了本次云论坛。
主论坛由徐珊副校长主持,中国工程院院士沈洪兵校长致辞。沈洪兵校长代表学校对青年学者参加这次云论坛表示欢迎和感谢,他指出,高水平师资队伍是学校最核心、最宝贵的战略资源,希望通过本次云论坛,吸引更多青年才俊加盟我校;我校优秀青年学者代表钱旭教授在论坛上作为引进人才代表发言,他分享了自己回国、加盟南京医科大学和奋斗的亲身经历和感受。
校人事处处长、人才工作办公室主任孙波介绍了南京医科大学的人才政策及在引才用才方面的六个重要举措;校科技处处长张正东介绍了学校科技创新工作的新构架、新高度和全景汇;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王强教授与各位青年学者以报告的形式分享了最新的研究工作。
主论坛结束后,各学院根据各位青年学者的研究领域和学术背景分别组织了分论坛。
学校举办护理学专业
办学40周年庆
暨第四届金陵国际护理论坛
11月6日至7日,我校护理学专业40周年庆暨第四届金陵国际护理论坛在江宁校区举行。校领导季勇、江苏省护理学会理事长霍孝蓉,以及校友代表、医院护理部负责人、学校部分学院和职能部门负责人、护理学院全体教职工、本科生和研究生代表等余人出席开幕式,10余人次线上观看了开幕式。开幕式由护理学院党总支书记林炜主持。
大会现场播放《医脉永续》学校宣传片和护理学院宣传片,带领与会者集体重温了学校86年的办学史和护理学院40年的创业之路。护理学院院长许勤在致辞中对各界给予学院发展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回顾了护理学专业40年来的办学历程,并总结提出“致力于加快转型发展、推动创新发展、强化特色发展、促进学院磁性发展,全力冲刺建设一流护理学科”的发展目标。
江苏省护理学会理事长、我校兼职教授、82届校友霍孝蓉在致辞中指出,护理学院作为江苏护理事业的排头兵,为江苏乃至全国护理事业的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她希望学院保持和发扬优良传统,提高医教研水平,增进与护理学会的深度合作,促进我省护理事业大发展;第一医院护理部主任王荣代表医院护理部发言,她希望更多优秀的南医护理学子加入临床工作队伍,将护理事业薪火相传。
首都医科大学护理学院院长、教育部护理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护理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84级校友吴瑛,教育部高等学校护理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教育部护理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护理学会护理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大学孙宏玉发来视频贺词,为学校护理学专业40周年庆送来云端祝福。
80级首届护理专业校友向学校捐赠汉白玉南丁格尔半身雕像,85、86、87级前三届本科校友向学校捐赠南丁格尔誓言雕塑墙。护理学院还将优秀校友故事文集《南护印记》文集捐赠给学校档案馆、校史馆。
季勇副校长代表学校向护理学院送上美好祝福,他充分肯定了护理学专业40年来,在教育教学、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的优异成绩,并对护理学院为学校高质量快速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表示感谢。他希望护理学院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使命,把改革创新作为发展的根本动力,把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重要职能,全面提高学院核心竞争力,率先探索,发挥江苏护理教育领头羊作用。
第四届金陵国际护理论坛暨第二届中澳论坛——国际青年学者论坛同期举行,论坛以“融合创新,健康护理”为主题,邀请了来自10所国内外知名大学的11名专家,围绕高级护理实践、糖尿病和癌症等慢病管理、老龄化护理等方面开展专题讲座。论坛还邀请了7名国内外青年学者分享了护理学最新研究进展与成果,为国内护理同仁和青年师生搭建了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交流平台。近名师生通过线上直播方式参与了论坛。
公共卫生学院陈峰教授课题组
研究成果入选《分子肿瘤学》
期刊杂志封面论文
近日,我校公共卫生学院陈峰教授课题组的肺癌最新研究成果《表观遗传学基因-吸烟交互作用揭示三结构域蛋白27基因甲基化对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预后效应存在肿瘤组织学异质性》(Epigenetic-smokinginteractionrevealshistologicallyheterogeneouseffectsofTRIM27DNAmethylationonoverallsurvivalamongearly-stageNSCLCpatients)以研究长文(ResearchArticle)形式发表于国际知名的发现驱动型肿瘤转化研究学术期刊《分子肿瘤学》(MolecularOncology(IF=6.)),并被遴选为该期刊年14卷11期杂志封面论文。
非小细胞肺癌主要包括肺腺癌和肺鳞癌。但两种肿瘤发生发展的病因学、病理学存在明显差异。因此,探索肿瘤特异性分子标记物一直是揭秘肿瘤异质性的研究热点。
三结构域蛋白27(TRIM27)在肺癌组织中高表达,且该蛋白家族的成员在细胞增殖、分化、凋亡和迁移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聚焦TRIM27基因,全面、深入地评价了该基因DNA甲基化水平与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统计学关联。基于两阶段设计的大规模人群关联研究结果显示:分子标记物cg与且仅与肺鳞癌患者的预后关联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该位点的效应在两种类型肺癌人群中具有显著异质性。与肺腺癌人群相比,肺鳞癌人群的吸烟强度较高。cg与吸烟的交互作用可能是效应异质性的潜在解释。该研究结果为肺癌精准治疗提供了潜在的药物研发分子靶标。
公共卫生学院届生物统计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吉昕宇、级博士研究生林丽娟为论文第一作者。本科生导师张汝阳副教授、魏永越副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我校公共卫生学院陈峰教授、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大卫克里斯蒂亚尼(DavidC.Christiani)教授为论文资深作者。
该研究同时也是我校积极推行本科生导师制的教学成果之一,得到了教务处和公共卫生学院的支持,研究成果荣获年度江苏省本科生优秀毕业论文三等奖。
我校举办第六届青年科学家论坛
11月14日,我校举办第六届青年科学家论坛暨第二届肠道微生态与代谢高峰论坛。副校长鲁翔、丁强及学校相关部门、附院负责人、特邀嘉宾、兄弟院校及校内师生代表余人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参加论坛。
论坛以“校院协同、临床提升”为主题,由南京医科大学青年教师联合会、江苏省预防医学会肥胖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南京医院承办。
丁强副校长在致辞中充分肯定青年科学家论坛的交流形式,并希望更多青年人才和业务骨干加入进来,加强合作与交流,深化学科间融合和交叉,以校院协同推进临床提升、科技提升。
鲁翔副校长在致辞中表示,论坛为学术交流与临床前后期合作提供了平台,启发青年医生和学者的创新思维,激发创新活力,为临床进步与科研创新打下了基础,进而促进学校事业发展。
本次论坛围绕“肠道微生态与代谢”领域的相关热点及前沿问题展开。来自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国内知名高校、医院及研究院所的专家应邀出席了会议,他们和我校及7所医院的专家共同就肠道菌群及代谢领域的临床及基础研究的新进展开展学术报告并开展交流。
黄茂、戚建伟在全省高层次人才
“爱国?奋斗?奉献”精神主题学习会
进行宣讲
11月15日,全省高层次人才“爱国?奋斗?奉献”精神主题学习会在南京举行。我校“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荣誉称号获得者、一附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黄茂教授,“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荣誉称号获得者、医院副院长戚建伟作为全省卫生健康工作者的优秀代表进行了抗疫精神主题宣讲,讲述了他们守初心、担使命的战“疫”故事。
黄茂作为江苏省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他领衔的专家团队用科学、精准、有效的“江苏模式”,为疫情防控、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贡献汗水与智慧。在圆满完成省内救治任务后,黄茂又担任组长,率中国政府援委内瑞拉抗疫医疗专家组远赴南美协助抗疫,成为最远的“逆行者”。
作为第五批江苏援湖北医疗队南京二队领队,戚建伟率“精锐部队”出征,带领队员们在武汉连续奋战52天,共收治88位重症及危重症患者,治愈出院79例,医院9例,是光谷院区唯一实现患者“零死亡”、医务人员“零感染”的队伍。在疫情防控一线,他为“江苏经验”及“光谷经验”的形成作出了积极贡献,得到高度认可。
全场观众备受感动和鼓舞,热烈的掌声此起彼伏。大家纷纷表示,在他们身上,看到了医者仁心、看到了“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担当大义。在今后的工作中,要以先进人物为榜样,汲取前行力量。
医体同馨!南京医科大学
啦啦操队获得省锦标赛第三名!
11月20-22日,由江苏省学生体育协会主办的江苏省第八届全民健身运动会暨年江苏省学生啦啦操、健美操锦标赛(大学组比赛)在中国药科大学体育馆拉开帷幕。来自全省各大高校共38个参赛单位,多位运动健儿参与了此次赛事。
由于疫情防控工作的要求,赛事分为线上预赛和线下决赛的形式进行。我校体育部选拔13名运动员组成啦啦操队参加比赛,与南京邮电大学、江苏第二师范学院等多支专业强队同台竞技。经过激烈角逐,我校NMU啦啦操队从预赛中脱颖而出,在决赛中获得花球自选甲组第三名的好成绩。
博学明德,锐意进取,南医学子勤于学业的同时,也能兼顾体育运动,丰富课余生活。此次比赛荣获佳绩,体现了我校啦啦操队的实力与顽强拼搏的精神,展示了南医学子的风采。
我校学生获得国际基因工程
机器大赛金奖
在北京时间11月23日(美国东部时间11月22日)结束的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InternationalGeneticallyEngineeredMachine 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InternationalGeneticallyEngineeredMachine 团队的科研设计是利用细菌群体感应系统,采用合成生物学方法,研发基于工程细菌的居家检测手段,以期实现对自闭症儿童尿液异常代谢物的早期诊断。参赛团队今年5月在教务处和基础医学院的支持下组建完成,18位队员分别来自基础医学、生物信息学、临床医学(五年制)、应用统计学(生物统计学方向)、生物医学工程、儿科学等专业。鞠思瀚(级临床医学五年制)和张祎泠(级生物信息学)分别担任团队的队长和副队长。指导教师由刘星吟、汪强虎、姚兵担任。
自闭症(AutismSpectrumDisorder),又称孤独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疾病,主要表现为社交障碍与兴趣狭窄,全球有超过7,万人被诊断为自闭症,中国有超过1万自闭症人群,且以每年将近20万人的速度增长,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然而,目前尚未有像血液检查这样的手段对自闭症患者进行早期诊断。
我校团队利用代谢组学和数学建模的方法,筛选自闭症亚型的特异性代谢标志物作为工程菌的响应物质,在大肠杆菌上构建响应系统,通过观察尿液的颜色变化实现居家便捷的早期筛查手段。
我校同学在比赛中表现优秀,项目方案切实可行,参赛材料规范齐备,包括课题设计的网页、视频、数学模型、实验记录、海报等,并高质量完成海报展示与英文答辩。团队还对目标社区进行了综合性社会实践与科普,深化各个参赛队伍间实验合作与学术交流,共同维护了iGEM社区,传承了严谨、创新、勤奋和坚持的科学精神。
我校及各医院5人荣膺
“全国先进工作者”
11月24日,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我校沈洪兵院士、医院头颈外科主任张园、医院外科行政主任沈卫民、医院大外科主任徐南伟、医院大外科副主任祁付珍等5人荣膺“全国先进工作者”。
沈洪兵院士是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带头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江苏省教学名师。他深耕公共卫生领域,引领我国预防医学学科发展方向,推动我国肿瘤分子遗传流行病学学科跻身国际前列;前瞻布局建立高端学术研究平台,在国际医学领域唱响“中国声音”;匠心育人打造了一支能打硬仗的公共卫生发展新军。他瞄准医学科学发展国际前沿,始终 张园现任医院头颈外科主任,江苏省抗癌协会甲状腺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头颈肿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副主任委员。从医30多年来,她始终不忘“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的使命职责,数十年如一日,用自己对医学事业的热爱和忠诚,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为众多肿瘤患者解除病痛、挽救生命,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展示了新时代女性医务工作者的巾帼风采。
沈卫民现任医院外科行政主任、烧伤整形科主任。从事小儿整形外科临床工作35年,每年收治全国各地儿童整形患儿4千余例,致力于颅面畸形、血管瘤脉管畸形的微创治疗,是国内小儿整形外科的领军人物和国内血管瘤脉管畸形的领军人物。他发起成立了专门救助儿童颅面畸形的“重塑笑颜”基金,为许多贫困的颅面畸形儿童、身体畸形患儿进行了免费治疗。儿科无小事,努力加服务,力争治愈每一个患儿,使患儿能够重新回到社会。
徐南伟现任医院大外科主任、骨科主任,主任医师。年获得“常州市劳动模范”称号,年被评为“江苏省先进工作者”,是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省“工程”首批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江苏省临床重点专科带头人、常州市重点学科带头人、常州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南京医科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年,“徐南伟劳模创新工作室”在附属常州二院正式挂牌;年,该工作室成功创建成“市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
祁付珍现任医院大外科副主任、普外科副主任,肝胆胰外科主任,主任医师。他是江苏省临床重点专科带头人、淮安市英才工程拔尖人才、南京医科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年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填补了淮安市卫生行业相关领域的空白。工作以来,共获得省市各种奖项9项、科研课题7项。在淮安市第一届医师节获得“十佳科技精英”称号,年获得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五年评选表彰一次,代表着我国劳动工作者的最高荣誉。今年江苏共人获此殊荣。其中全国劳动模范86人,全国先进工作者39人。(素材来源于南京医科大学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