烫伤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比较多的意外伤害事故。由热力所引起的组织损伤统称为烫伤,如火焰、热液、热蒸汽、热金属等等。
生活中儿童烫伤极为常见,面对孩子受伤,家长在处理时会紧张、手忙脚乱,有人说要赶紧冰敷,也有人说涂药膏比较好,甚至有涂龙胆紫、牙膏或者麻油的土办法,对于水泡的泡皮的处理也是众说纷纭,以至于错过了减轻伤害、改善预后的最佳时机,甚至由于不正确的处理加重烫伤情况。
烫伤紧急处理有口诀盲目涂抹帮倒忙夏天,人们穿着较少,大部分皮肤裸露在外,烫伤、烧伤的发生率大大增加。烧伤后紧急处理,临床上一般总结成五个字,就是冲、泡、脱、盖、送。
烫伤处理的原则是什么?无论是热水烫伤还是火焰烧伤,要紧急脱离热源,避免进一步损伤,尽量减少肌体在火焰中受损伤的时间,脱离后,要对伤口做必要的保护,医院里。
“冲”:对中小面积的烧伤和烫伤,要立刻把孩子受伤的部位放到冷水下冲半小时到一小时。烫伤或烧伤后,很大程度上的损伤是残余热量造成,如果在第一时间把残余热量综合掉,烧伤程度就减轻很多。
“泡”和“脱”:冲之后,把孩子烧伤的部位泡到冷水里,同时尽快脱去被热水或火焰烧过的衣物。
“盖”和“送”:拿清洁的布料,对伤口做简单的遮盖,医院。
烫伤后千万不要随便涂抹上文提到,面对烫伤,很多人会采取民间那些不规范的土方法,例如抹酱油、抹牙膏、抹面粉、抹鸡蛋,这些没有实际作用,反而会导致医生在清理过程中,对伤口造成不必要的损伤和增加痛苦。另外不要往伤口上抹任何带颜色的药物,像红药水,紫药水,这些会让医生无法对受伤的深度和伤情做出准确判断,对后期治疗会造成非常大的干扰。
冲、泡、脱、盖、送这临床上紧急处理的五字箴言,在国外已经很普及了。国内的普及程度还不够,如果我们能够掌握紧急处理知识,可以使很多烧伤患者的损伤程度得到很大的减轻,避免出现严重的后果。
烫伤指身体接触高温物体而引起的组织损伤,是热力烧伤的一种。
其临床过程可分为三期:
体液渗出期,一般持续36~48小时,大面积烧伤者若抢救不及时或不当,可能发生体液丧失,进而发生休克,此期的关键是休克的防治;
急性感染期,如果患者全身情况较好或烧伤面积较小、较浅,局部感染经适当治疗后可被控制,3~5天自行消退,否则,感染可继续发展,引起脓毒症状、创面加深、水肿回收延缓,甚至菌血症,因此,此期的关键是感染尤其是全身性感染的预防;
修复期,包括创面修复与功能恢复,所需时间因烫伤严重程度而异,促使创面早期愈合是本期的关键。
临床表现Ⅰ度烫伤:红斑性,皮肤变红,并有火辣辣的刺痛感;
Ⅱ度烫伤:水疱性,患处产生水疱;
Ⅲ度烫伤:坏死性,皮肤剥落。药物治疗对局部较小面积轻度烫伤,可在家中施治。在清洁创面后,外涂复春散。
对中或大面积烫伤,医院治疗,其药物治疗包括以下方面。
(1)镇痛、镇静轻伤员可口服止痛片或肌注哌替啶、吗啡等,重伤员多采用静脉滴注哌替啶或与异丙嗪合用。有脑外伤的患者可使用地西洋。
(2)补液轻中度烧伤:可口服烧伤饮料或含盐饮料;
重度烧伤:应予以静脉补液(血浆或血浆代用品、平衡盐液和等渗盐水等)。
(3)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和使用抗生素注意事项(1)烫伤后紧急处理:应立即脱去热液浸湿的衣物,并立即用冷水或冰水湿敷或浸泡烫伤区域20~30分钟,可以减轻创面损伤的深度并有止痛效果。
(2)创面的保护:应注意对创面的保护,防止再次污染。可用纱布、三角巾、中单或清洁被单、衣服等进行简单包扎。切忌用塑料布包扎或覆盖创面,因其不透气,致使创面发生浸渍而加速感染。
(3)创面不可涂有颜色的药物:如红汞、甲紫。
(4)镇痛、镇静时应慎用或不用氯丙嗪。
(5)小儿、老年人和有吸入性损伤或颅脑损伤的患者,应慎用哌替啶和吗啡(抑制呼吸)。
可用地西泮、苯巴比妥或异丙嗪等。
(6)补液时不宜喝白开水或无盐饮料(以免发生水中毒)。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