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伟平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年11月生,女,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医院院长、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内科专科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内科杂志总编辑、TheLancetDiabetesEndocrinology国际顾问委员会成员、DiabetesResearchandClinicalPractice副主编,曾任上海市医学会糖尿病专科分会主任委员、内分泌专科分会副主任委员。
贾伟平教授以构建及发展适合中国的“糖尿病防控方案和标准”为目标,在切实提高糖尿病防控效率方面作出突出贡献:揭示了国人糖尿病的遗传特征,开发出遗传预警模型和基因芯片;创建及修订了适合于国人诊断糖尿病和腹型肥胖的中国标准;首次构建降糖药物疗效的遗传预测模型,指导个体化用药;创新发展持续葡萄糖监测技术,拓展了临床应用;医院-社区一体化糖尿病防控新模式,提升了基层糖尿病诊疗水平。其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SCI收录期刊发表论文篇,被引用次。
贾伟平教授医德高尚,治学严谨,提携后学,培养了首批青年长江学者、中组部首批青年拔尖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骨干。她带领的学科成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上海市糖尿病重点实验室。本人当选第十一、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荣获上海市科技精英、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及全国劳动模范、吴阶平医学研究奖-保罗·杨森药学研究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亚洲糖尿病学会杰出研究奖。
夏术阶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年5月生,男,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医院副院长、上海交通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所长兼泌尿外科临床医学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会常委兼男科学组组长、上海市医学会男科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男科医师分会会长、亚洲男科协会主席、世界华人男科医师协会会长、中国男性健康联盟主席、上海市激光学会副理事长。
夏术阶教授始终坚持临床与科研并重、临床第一的学科发展理念,擅长泌尿系肿瘤、结石、男性学、前列腺外科、微创泌尿外科等疑难杂症的诊疗,在国内乃至世界范围内率先创新开展激光微创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手术,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国家科技部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上海市重大重点科研基金、国家卫生部及吴阶平基金会及省部级研究课题等项目,获得教育部学科建设基金资助、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基金,研究成果先后获得中华医学科技进步奖、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奖、华夏医学科学技术进步奖、省部级医学科技进步奖、恩德思医学科学技术进步奖等多项奖励;获得国家专利66项,发明专利31项,国内外杂志发表学术论文约篇,其中SCI论文70余篇,主编《微创泌尿外科手术学》《微创泌尿外科手术并发症预防与处理》《前列腺癌》等8部专著,参编《泌尿外科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等22部著作。
夏术阶教授先后荣获上海市卫生系统先进个人、上海市职工创新十大精英奖;获得中国内镜杰出领袖奖、吴阶平医学奖及金膀胱镜奖、国际内镜杰出领袖奖。年被国家卫生部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夏强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年9月生,男,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医院副院长兼肝脏外科主任、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委员、上海市医学会器官移植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医师分会常委兼儿童器官移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夏强教授长期在肝移植领域从事相关临床与科研工作,带领团队累计完成肝移植余例,其中儿童肝移植余例;医院是国内目前最大的儿童肝移植中心,也是近6年来全世界单中心实施儿童医院,儿童肝移植1—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3%和9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20%。他牵头组建了我国首个儿童器官移植学术组织——中国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医师分会儿童器官移植专业委员会;牵头制定了我国首部儿童肝移植临床诊疗指南,并出版了我国首部儿童活体肝移植手术教学录像,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儿童肝移植的发展,从探索性治疗到规范化管理,对规范我国儿童肝移植治疗,建立适合国情的标准化操作规范具有指导性意义,填补了我国儿童肝移植领域的空白,为我国儿童肝移植的开展及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夏强教授作为项目负责人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国家卫生部课题2项,牵头上海市科委重要疾病多中心临床研究、上海市卫生局重点联合攻关项目、医院新兴前沿技术联合公关项目等20项课题;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余篇;作为第一完成人先后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华夏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及上海医学科技奖一等奖。
夏强教授入选上海市科技精英、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卫生局新百人计划等人才计划10余次,获得上海市十大杰出青年、第九届“中国医师奖”、年上海市劳模年度人物等荣誉。
夏照帆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年3月生,女,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医院烧伤外科暨上海市烧伤急救中心主任、全军烧伤研究所所长及中央军委保健委员会会诊专家,曾任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烧伤外科专科分会主任委员。
夏照帆院士从事烧伤外科医疗、教学和科研一线工作41年,带领团队出色地完成了30余次重大事故和灾难性事件成批危重烧创伤救治任务,成功的经验被国际烧伤界权威杂志Burns发表。她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重大国际合作项目等国家级科研基金课题20余项,首次证明烧伤休克细胞能量代谢障碍假说;揭示延迟复苏造成烧伤病人重要脏器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三条病理途径,提出补液与细胞保护并行的复苏模式;率先发现皮肤成纤维细胞释放IL-6在烧伤病人全身炎症反应中的重要作用。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国家和省部级奖17项、军队科技重大成果奖2项、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1项、国际烧伤学会JFBI奖等国际奖2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共8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5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篇,被他引次,主编或共同主编《烧伤外科学高级教程》等专著。
夏照帆教授先后获中央六部委联合颁发的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中国人民解放军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黎鳌烧伤医学奖一等奖、五洲女子临床医学科研创新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是我国烧伤外科专业首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和人社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被评为全国首批巾帼模范医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上海市科技精英、上海市十佳医师、上海市医学领军人才、全军高层次创新型领军人才、总后勤部科技金星等,荣立个人二等功2次。
董健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年5月生,男,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医院骨科主任兼脊柱外科主任、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脊柱外科学组委员及骨质疏松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委员及脊柱外科委员和骨肿瘤专委会委员、中国中西医骨伤科分会委员、上海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分会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微创骨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微创骨科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国际矫形与创伤外科协会SICOT中国区脊柱外科学会常务委员及骨肿瘤学会常务委员。
董健教授致力于脊柱肿瘤和骨缺损坏死修复的研究与诊治,率先在国内开展并推广在脊柱外科领域极具挑战的高难度手术——全脊椎肿瘤整块切除术;举办了八届国家级脊柱肿瘤整块切除学习班,在国际权威杂志发表中国经验,并受邀在北美脊柱外科年会上大会发言。对骨科疑难病症——骨缺损坏死修复的关键技术和临床治疗的研究成果,经鉴定评价为“形成了连续、完整、系统并具创新性的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研究成果被哈佛、牛津和耶鲁大学引用。他在腰突症的治疗及科普工作中进行深入研究,广泛宣传,出版《腰椎间盘突出症》系列书籍,累计印刷20次,共发行10万余册;进行了6个新技术应用,在结合社区普及、医院示范、媒体宣教和临床科研,使余万读者受益。他对腰突症的防治经验被拍摄成科技纪录片,在年上海科技节作为优秀纪录片展映。
董健教授主持和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25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二等奖;以第一和通讯作者发表论文篇,其中SCI收录68篇,影响因子累计分,他引次,单篇论文最高他引次;5项成果已经专利转化,投入生产开发;培养博士与博士后48名。被授予国家卫生计生委“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获得上海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医学领军人才、上海市教卫系统“优秀党务工作者”、上海市卫生计生委先进个人等荣誉。
黄国英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年9月生,男,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医院院长、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医学会儿科专科分会主任委员、上海市出生缺陷防治重点实验室主任。
黄国英教授长期坚守在儿科第一线,工作已30余年,是我国儿科学领域新生代著名专家。他创建了新生儿先心病筛查“双指标法”(经皮脉搏血氧饱和度测定+心脏杂音听诊),将新生儿重症先心病早期检出率提高至92.11%,部分内容发表在顶级医学期刊Lancet和Pediatrics。他在上海开展跨度15年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多中心治疗研究,建立数据库和诊治网络,领衔制订我国首部《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处理建议》,规范了我国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治。他提出适用于小儿先心病的规范化经胸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诊断方案、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方案和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三维容积观命名,并应用于指导先心病外科手术和封堵介入治疗,对于提高先心病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具有实际指导价值。同时,医院管理者,他对构建儿科医疗联合体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实践,将优质资源下沉到社区,为上海市在全市范围内构建儿科医疗联合体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参考模板。他主持各类课题26项,发表论文篇(其中SCI全文收录98篇、被引用余次);主编、副主编13部专著和教材;应邀在斯坦福大学、香港大学等机构和国际学术会议做学术报告46次,相关研究成果获上海市政府政策建议奖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上海市医学科技奖一、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宋庆龄儿科医学奖,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上海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奖项。
黄国英教授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上海市领军人才/优秀学科带头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医院协会全国优秀院长、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第三届中国儿科医师奖、首届复旦-医院管理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梅长林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年3月生,男,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解放军肾脏病研究所所长、国家卫计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肾脏病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肾内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副会长兼肾脏病透析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医师协会肾内科医师分会会长,曾任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肾脏病专科分会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内科专科分会主任委员、全军肾脏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华东区肾脏病协作委员会主任委员。
梅长林教授从医47年,常年工作在临床一线,诊治了10余万例肾病患者,成功抢救数千例急、危重病人。他的多囊肾病诊治水平居全国领先、国际先进水平,与医院生殖中心合作,采用第三代试管婴儿技术,在国际上首例成功阻断了常染色显性多囊肾病的遗传,使得患病母亲生产出一个健康的婴儿,这对于提高我国出生人口质量,具有重大的突破意义。他研制肉碱缺乏症的治疗药物获得成功,疗效显著;%纠正了血透患者肉碱缺乏症,显著提高了我国血透病人的生活质量和长期生存率,创造了血透患者5年存活率77.3%、10年存活率40.5%,存活最长时间长达29年的生命奇迹。作为学科带头人,医院肾内科由弱小变为国内一流的肾脏病学科,是全军第一批进入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军队建设项目单位。他承担国家计划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课题26项,发表文章篇,SCI收录论文90篇;主编、副主编专著26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上海医学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14项奖项;获国家新药证书1项,中国及美国发明专利5项;为军地培养多名肾脏病专业人才,为我国肾脏病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梅长林教授荣立个人三等功1次、二等功2次,2次被评为个人和集体“感动上海”十大人物,年荣获第二届“中国医师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徐文东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年11月生,男,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现任主委兼周围神经学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手外科医师分会副会长及总干事长、上海市医学会手外科专科分会侯任主任委员、亚太腕关节协会(APWA)副主席、中国神经科学学会感觉和运动分会副主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终审专家、全国青联常委兼医卫界别副主任委员、上海市青联常委兼医卫界别秘书长、上海市“银蛇奖联合会”主任委员、上海市静安区人大常委、医院协会常务理事。
徐文东教授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一侧大脑同时控制双侧上肢的全新理念,并且首次临床应用到中枢损伤后上肢功能重建中;首创了全长膈神经移位治疗臂丛神经损伤的新术式;首创“大脑→脊髓→神经干→靶器官”的理论体系来研究臂丛神经损伤和功能恢复,并基于该理论体系进行方法创新,开发出中枢-周围联合互动的针对性治疗新术式和新技术。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发表SCI期刊论文篇,其中第一和通讯作者40篇、发表中文核心期刊论文39篇,参与1部国际专著编写;获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授权5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年度上海医学科技奖一等奖,以第三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奖等。
徐文东教授曾获得国家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卫计委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科技部和比尔盖茨基金会联合颁发的“大挑战·青年科学家奖”、首届树兰医学青年奖、上海市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上海十大杰出青年、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市卫生系统第十届银蛇奖、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和明治生命科学奖等20多项荣誉。
程黎明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年2月生,男,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医院院长、教育部临床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医学会理事、上海医师协会理事、中华医学会创伤专科委员会委员、上海医学会骨科专科分会委员兼微创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修复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创伤救治联盟常委、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分会委员兼脊柱工作委员会委员。
程黎明教授从事骨科专业医教研工作25年,近年来围绕脊柱脊髓损伤功能重建及再生修复开展系列临床与基础研究。他率先提出并构建“外科康复生物治疗一体化”脊柱脊髓损伤创新诊疗模式,作为论坛共同主席举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第81期“双清论坛”,提出脊髓损伤修复的关键科学问题并达成专家共识;组建神经损伤再生修复临床转化研究团队,率先开展动员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结合物理调控修复神经功能的基础及转化研究,研究水平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推动我国脊髓损伤整体转化研究发展。他创新开展伤椎单/双侧置钉术式、伤椎椎体增强术式及伤椎置钉联合椎体增强术式,形成系列伤椎重建的新方案,减少固定节段,降低了损伤;率先提出“脊髓损伤早期损伤控制”和“全过程康复策略”并推广,提高了脊髓损伤的救治水平。他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际科技合作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16项,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包括《Nature》《Cell》《NatureMedicine》等SCI、EI收录论文40篇,主编著作2部,获专利12项,其中发明专利6项;以第一完成人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上海市医学科技奖一等奖、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等;程黎明教授目前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干细胞及转化研究专项首席科学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上海市领军人才,曾获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上海市模范教师等荣誉称号。
樊嘉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年3月生,男,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医院院长、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兼肿瘤学分会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外科专科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分会肝脏外科医师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常务理事兼肝癌专业委员会前主任委员、美国外科学院Fellow。
樊嘉教授长期从事肝癌临床诊治及肝癌发生、发展机制研究,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共完成肝癌切除手术余例、肝移植余例(含全球首例成人-儿童“废弃”肝移植、亚洲首例成人肝心联合移植)。他首创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多模式治疗技术;提出肝癌肝移植“复旦标准”和移植后转移复发防治综合策略;系统解析了肝癌转移复发微环境调控分子机制;建立了肝癌早期诊断及转移复发预测模型并指导临床诊疗,显著提高了肝癌病人生存率,为确立我国肝癌临床及研究在国际学术界的领先地位作出了重要贡献。他2次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以通讯作者(含共同)在《JClinOncol》《Hepatology》《Gastroenterology》等发表SCI论文篇,他引次,单篇最高次。近5年发表IF10论文17篇,WebofScience检索显示在肝癌领域居全球前列。
樊嘉教授倾注心血教学育人、治学严谨,已培养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共44名,培养博士生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他培养了一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肝癌研究团队,梯队完整、英才辈出,包括杰青、长江学者等,学术骨干已独立承担计划等国家级课题13项,在国际顶级杂志发表多篇论文。个人先后获得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奖、谈家桢生命科学临床医学奖、中国医师奖、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先进工作者、上海仁心医师奖等。
欢迎来看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