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清患儿特点持续改善服务
在医院的各检查室走一趟就能深切感受到儿童镇静的重要性。口服药物镇静、灌肠镇静或被动剥夺患儿睡眠等传统镇静方法,患儿不易接受且成功率低。反复镇静失败不仅让家长医院,最重要的是得不到检查结果,无法明确诊断及进一步治疗。孩子们抗拒、家长们无助、医生们无奈,如何才能让孩子们顺利完成检查?
医院根据实医院的理念,从患儿利益出发,医院医院。医院决定将这项艰巨的任务交给麻醉科完成。一群在手术台旁默默奉献的麻醉医生,为了让更多患儿舒适就医,从幕后走到了台前。接过任务后麻醉科立即组建研究团队,利用工作之余充分发挥专业优势,通过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资料,从药物的选择到给药方式的选择、从专业评估及监测人员的培训到制度的制定,反复讨论研究。门诊患儿多,人流量大、检查项目多,要让患儿安全快速入睡接受检查后又快速苏醒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在精心研究论证之后,麻醉科团队终于研发出一套行之有效并且安全的门诊检查镇静方法。医院为此投资余万元购买了麻醉机8台,麻醉监护仪14台及其他配套设施,建立了门诊麻醉办公室和门诊麻醉苏醒室。首先在超声医学科开展了吸入七氟醚镇静下进行彩色多普勒检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随后逐渐开展了计算机体层扫描(CT)、核磁共振、脑干诱发电位、听力等门诊镇静。年完成各类门诊检查镇静人次从开展之前的例逐年增加至现在的近10万例。
儿童门诊镇静技术的开展,不仅减轻患儿检查时的心理创伤,而且可以改善医院就诊检查及治疗的态度,满足家长对高质量医疗服务的需求。减少平均住院日,降低平均住院费用,提高工作效率,增加医疗设备的利用率,能更好地为更多患儿服务。节省费用,减少院内感染的概率,尽力减少患儿躯体不适和疼痛。
门诊检查镇静业务的开展,切实改变了以前因孩子不配合,传统镇静方式成功率低,医院做检查的麻烦。随着无痛舒适化技术的发展,麻醉科医院多个科室,患儿检查成功率大大提高,家长的满意度也大大提高。医院是一项具有特色的改善医疗服务的明星项目。
麻醉科通过参与各大学术会议、举办国家级、省级、市级等继续教育培训班,发表学术论文等方式将成果向全国推广,以全面改善小儿门诊镇静现状。医院、湖北省黄石妇幼保健院、医院、医院、昆明医院、医院等30余医院参观学习门诊检查镇静业务。年5医院举行了“儿童舒适化医疗中心”的揭牌仪式,医院成为全国第二家儿童舒适化医疗中心,希望能给更多患儿及家长带来福利。
该院加强疫情防控不放松,确保患儿就医环境和治疗质量安全。医务科副科长赵家强说,院领导高度重视疫情防控工作,按照上级行政部门关于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相关文件要求,医院印发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救治应急预案》,成立了领导小组,明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流程和病区排查处理流程,并根据实施情况进行动态调整;及时传达国家/省/市最新规范指南。在医疗质量安全方面,实行常态跟踪管理,分管院长亲自带领,由医务科、护理部、感染管理科、药学部、设备科、保卫科等多个部门参与,对ICU、手术室、介入导管室、急诊室、康复科、检验科等重点部门的医疗质量进行检查,并组织ICU互查。对急诊绿色通道流程的管理、危重患儿救治、分级诊疗、医技科室的优先支持服务、精神麻醉药品管理、麻醉复苏室及ICU转入转出的标准掌握并有效落实情况等各个方面均进行规范化管理,对于急诊科及各ICU心肺复苏术、呼吸机、除颤仪及监护仪的使用等技术培训、考核和授权均进行督导检查。完善了多部门、多科室协调管理机制,医院就诊的急危重患儿及手术患儿生命安全。
夯实基础内涵公益活动放光芒
该院不断夯实基础,升级内涵,切实做好“医院”评审工。年,医院医院的评审工作,继续“以评促改,以评促建,重在建设”作为评审工作的指导方针,严格对照新版评审标准和实施细则,将医疗相关各章节、条款逐条划分,逐项分解,责任到人,确保评审工作稳步推进;把等级评审与日常工作有机结合,把PDCA持续改进的理念贯穿在各项日常管理工作中。对照标准进行自评,对自评中发现的问题,结合日常工作制定整改措施,及时进行解决,不断加以完善,做到“以评审改进工作、以工作推进评审”,使各项医疗工作得到持续改进和提高。
大力弘扬新时期雷锋精神,广泛开展长期有效的“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医院现有志愿者服务开展情况,开展“送健康进校园”志愿服务公益活动。项目面向社区基层进行教育与培训,选派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专家参加,服务对象是全市各幼儿园的幼儿及家长、老师。服务内容主要是儿童意外伤害、儿童常见传染病等预防与早期处理。两年来服务的幼儿园师生及家长数量超人次。该项目明显提升了幼儿及其家长对儿童意外伤害事件的处理水平,及对儿童常见传染病的预防和早期识别能力。
走基层开展送温暖志愿服务活动
“守护生命——CPR国际救援志愿服务项目”。项目于年正式开展,以国际心血管权威——美国心脏协会心血管急救培训中心为依托,成员均由该培训中心持有导师资格证书或持有基础生命支持合格证书的医院医护人员担任。培训中心具备多年龄段、多个示教人模型,复苏囊、AED等硬件设施,为该志愿项目提供保障。
通过理论培训、实践示范等多种方式方法,医院及各个社区,免费为他们普及最新版CPR知识、实际操作演示CPR。使其真实感受、学习CPR操作,并使他们成为急救知识传播者,自觉推广急救技能,提高社会知晓率。
“幸运草”公益病房课堂志愿服务项目。项目成立于年12月,成立以来联合开展了多期输液室小课堂、内分泌科病区课堂志愿服务项目,现病房课堂的主要服务对象为康复科的孩子们。这群特殊的孩子特别需要关爱,当年轻有活力的志愿者们与其互动交流时,孩子们特别高兴,也希望更多的人走进康复科关心这些特殊的孩子。项目开展后,在课堂中,志愿者们教孩子们折纸、画画、彩泥、阅读汇报、手工小玩具、朗读、唱歌等,孩子们不仅在活动中锻炼了手脚协调和与人交际的能力,还感受到了社会对他们的关心与爱护。
“志愿服务”服务项目。医院启用“志愿者”门诊导医服务站。医院的就诊高峰,医院,焦虑不安的心情,成百上千的家长与患儿,此时,医院志愿者们身着志愿者马甲,胸前配志愿者胸牌,在第一时间给予前来就诊的患儿及其家长提供必要的帮助和引导,主动为患儿解决问题,对患儿家长咨询的问题进行详细的解答、指导,充分展示当代青年的新风采,受到了患儿家长的广泛好评。其中,队伍中的院外志愿者团队由徐州市师范大学、徐州工程学院、中国矿业大学等高校组成。志愿者上岗前都必须经过严格的培训,包括熟悉科室楼层分布、各科治疗范围、就诊流程等,以保证服务到位。
努力践行公益事业和“爱心工程”。“爱心工程”医院双方发挥各自优势,共同资助市及六县城乡低保困难家庭的患先天性心脏病的儿童进行手术治疗(全年龄段)。年上半年,该院“爱心工程”共资助患儿64名,减免医疗费用45万余元,均手术成功出院。
以医联体为载体提供多学科医疗服务
为进一步贯彻国家《关于加强儿童医疗卫生服务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有关医改精神,推行分级诊疗,促进淮海经济区儿科医疗事业更快更好发展,在原徐州市卫生局的支持下,早在几年前医院牵头组建了淮海经济区儿科医师医联体,医联体囊括4省10地级市35个县区77家医疗单位。覆盖区域包括江苏省内徐州、宿迁、连云港;安徽省宿州、淮北;河南省商丘;山东省济宁、枣庄、菏泽。形成了以医院为龙头,医院儿科为主体,妇幼保健院和基层乡镇卫生院为补充,覆盖整个淮海经济区的儿科医疗服务体系。
住院处便民服务新举措
开展双向转诊,创新实现双重信息反馈。医院采取多种措施,简化双向转诊流程。一是建立转诊绿色通道,对医联体内转诊患儿提供优先接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等服务。接诊转诊患儿后6小时内向原治疗单位反馈患儿情况;二是病情稳定后的患儿回医联体单位救治时,医院诊治意见及下一步治疗建议。医联体成立至今,医院共接收医联体单位转诊危重患儿一万余人次。
开展联合诊疗,采取多学科会诊。多个专家同时会诊一个患儿,多角度论证,以制订更为全面、科学、合理、规范的诊治方案,为患儿提供“一站式”服务,保障医联体内疑难危重患儿救治。在医联体平台上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