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秋冬换季的时候,宝宝们都特别容易感冒。
我妈每次带着阿墨到楼下遛弯,都能看到一两个孩子吸着鼻子,抹着鼻涕,一副难受的样子。回来时,立刻就变得忧心忡忡,对我说道:“儿子,要不要给阿墨预先吃点感冒药,预防一下呀,这天气太邪门了,孩子一不注意就感冒了。”
而每回,我只要说不,我妈就立刻用一种怪异的眼神看着我,就差在脑门上写着几个大字:儿啊!阿墨是你亲生的吗?
我哭笑不得,只能做出科普:感冒药不能乱吃,很多成分对孩子有害。尤其是小儿“感冒药”,不能给小儿两个字骗了!有些年龄段依然不适合。
含有这些成分的感冒药不能乱吃
大家在使用感冒药的时候,常常会走入一种误区。好像感冒药就是治感冒的,只要是感冒,不管什么症状都能用。但其实,感冒药其实是一个很泛的名称,包含有解热镇痛药(扑热息痛等)、鼻粘膜血管收缩药(伪麻黄碱等)、抗组胺药(扑尔敏、苯海拉明等)等等种类。
所以,服用感冒药一定要看具体的症状是什么再对症下药,切忌乱吃。比如,含有金刚烷胺类的抗病毒感冒药,可以有效对抗甲型流感病毒,但却对鼻病毒引起的普通感冒没有丝毫作用。
而且,服用这类感冒药,通常是有风险的。它们采用破坏病毒复制的方式来达到抑制病毒的目的,但在破坏病毒复制的同时,也可能导致正常细胞的复制出现问题,可能会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副作用。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就明确表示,1岁以下的儿童禁用含金刚烷胺成分的药品。
像鼻粘膜血管收缩药(伪麻黄碱等)这一类的药物,由于能够让血管收缩变细,在治疗感冒鼻塞的情况时,拥有奇效。(科普,感冒之所以会鼻塞,是因为感冒时,鼻腔黏膜中的小血管会充血肿胀,所以才影响正常呼吸)
但是,这些药物也有可能引起神经兴奋,导致心率快、失眠、焦躁、兴奋、眩晕等问题。一般情况下,年龄较小的孩子,是不太经得起这种可能的副作用的。
《英国医学杂志》(BMJ)认为12岁以下的孩子应谨慎使用,澳大利亚药品管理局(TGA)则规定6岁以下,此类药物不推荐使用。因此,6岁以下的孩子,这类药物也不能滥用。
还有一种药物非常神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复合型感冒药,可以针对感冒的多种症状。比如第一代抗组胺药(例如氯苯那敏、苯海拉明等)就具有抗胆碱作用,光是这一种药,就可以有效缓解感冒引起的鼻塞、流涕、打喷嚏等多个症状。
但是,还是那句话,是药三分毒。这些成分仍然有一定的坏处。扑尔敏可以扰乱孩子的睡眠结构,苯海拉明由于对精神有些刺激,可能会导致部分宝宝尖叫或易怒。
所以,在治疗感冒时,一般的原则是:能用单一症状的感冒药就用单一症状的感冒药。一旦宝宝发生了多种症状,需要使用复合型感冒药时,也要尽量避免给宝宝使用第一代抗组胺药。还有就是注意宝宝的年龄,在国内,新生儿和早产儿是禁用氯苯那敏、赛庚啶、苯海拉明的,在国外2岁以下宝宝也同样是禁止使用此类药物。
宝宝感冒时,如何用药?
刚刚已经说过,在宝宝感冒时,我们尽量避免使用复合型感冒药。最好使用单一的成分药物,甚至不使用药物。
宝宝发烧,但体温没有超过38.5℃,且精神状态比较好时,可以看情况先不吃药而是进行护理。如适当提高室内温度,减少孩的衣物;用温湿的毛巾给孩子擦洗身子,主要擦拭额头、颈部、腋下和四肢等部位,毛巾的温度控制在37℃左右;同时让孩子多喝水。
如果孩子体温超过了38.5℃,则可以根据医嘱使用单一成分的退烧药,首选对乙酰氨基酚,其次布洛芬。
鼻塞流涕症状时,也是同理,可以先用温热的毛巾敷在鼻根部缓解鼻塞,也可以使用生理盐水滴鼻或者海盐水喷鼻剂,再都不见效的情况下,6个月以上的宝宝,可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含单一抗过敏成分的药物,比如氯雷他定糖浆或者西替利嗪滴剂。
咳嗽症状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多喝热水或雾化吸入生理盐水都可以缓解。若情况严重,6个月以上宝宝可遵医嘱选用单一成分的化痰药物进行雾化。
虽然感冒是一件麻烦的事情,但是在不了解药物知识的情况下,一味给孩子用药,恐怕效果适得其反。今天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帮家长们科普一下必要的药物知识,避免给孩子的错误用药。
如果觉得有用的话,别忘记“在看,点赞,转发”三连。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