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句实在话,这篇文章动笔之前,我是很犹豫的。作为一个自媒体的老人,经历过各种风波和各种教训,我已经变得很佛系了。自古闻过则喜者少,睚眦必报者多。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冤家多堵墙。都是同行,锅里不见碗里见,所谓花花轿子人人抬,何必与人为难呢。但作为一个医生,有些话我还是如梗在喉不吐不快。从进入医学院举起手臂念诵医学生誓言到现在,已经快30年了。这30年的医学教育和从业经历,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作为医务人员,科学严谨是最基本的素养。身为医者,切忌急功近利,切忌信口开河。所以,我还是决定写几笔吧。最近一段时间,经常看到一些同行写的标题惊悚的“科普”文章:《吃烧烤致10岁男孩七窍流血!医生的呼吁为所有人敲响了警钟》《10岁儿童致瘫痪,医生呼吁:手机千万不要这样玩!》《饮料当水喝,27岁女生双眼险失明!这类人千万警惕!》《女子吃冰西瓜后险些丧命!疾控部门紧急提醒》这些文章,以惊悚的标题,罕见的案例,以及牵强附会的疾病归因,迎合了很多读者的心理。毕竟,中国很多家长是不喜欢孩子吃烧烤玩手机喝饮料吃冰西瓜的,这样惊悚刺激的文章,无疑给了他们一个很好的教育孩子的理由。这些文章,也因此疯传于朋友圈,收获了惊人的流量。坦率的说,这样的文章,如果是一些非医学专业的营销号写的,那我也就不说什么了,但如果这是正经医生写的“科普”文章,那就有些婶可忍叔不可忍了。咱们挨个说一下这几篇文章的案例故事:《吃烧烤致10岁男孩七窍流血!医生的呼吁为所有人敲响了警钟》这篇文章,讲的是这样一个案例:一个10岁孩子突然出现腹痛和严重出血倾向,医院,医生考虑中毒导致。经检查血液中检测出了大隆(溴鼠灵)成分,确诊为鼠药中毒。经反复询问患儿发现,孩子腹痛当天曾放学后在校外吃了几串羊肉串。于是医生脑袋一拍,认为真相大白:是不良商贩为节约成本,用老鼠肉充当羊肉销售,而这些死老鼠肉多半是用抑制凝血功能的老鼠药毒死的,鼠肉内残留了大量的毒鼠药导致了孩子中毒。这样的不良商贩以毒鼠肉冒充羊肉导致中毒的“案例”或者故事,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一次,阿宝已经记不清这是第几次听到了。而今天我想要告诉大家的是:这种惊悚故事,基本都是胡扯。中毒原因的认定,是一个极其严肃的事情,绝不能随便想当然。孩子中毒原因有非常多种可能,比如被人投毒,比如误食毒物等等。临床出现疑似病例之后,医院应当立即报卫生行政部门以及国家各级疾控中心进行现场调查,查明原因以防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必要时需要公安部门介入。仅仅因为孩子中毒前吃过羊肉串,就在并无确凿证据情况下认定孩子是吃羊肉串导致的中毒,进而脑补出经营者用中毒老鼠冒充羊肉的故事,这种思维方式,和医闹们“好生生的人打一针就死了”的荒唐逻辑没有本质的区别。孩子除了吃过羊肉串,还可能吃过包子,那是不是可以断言“无良商家用中了毒的老鼠肉做包子馅”?孩子还可能吃过米饭,那是不是可以断言“无良商家为了防鼠竟然在大米里添加耗子药”?孩子还可能喝过可乐,那是不是可以断言“无良厂家生产监管不严,可乐生产线竟然被混进耗子药”?医学的病因追查,是个非常严肃的事情,哪能听到点消息随便脑补一番,就把这么大的黑锅扣到人家头上。而且,老鼠肉冒充羊肉,在经济上是完全行不通的。老鼠体量很小,一只老鼠想做成肉串,得断头去尾扒皮剔骨掏内脏,加工非常麻烦,而且加工完后根本剩不下多少肉,根本不够人力成本。另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市场上允许销售的溴鼠灵成药,其药物含量一般是0.%,也就是十万分之五。市场上也能买到0.5%含量的溴鼠灵母液,但使用前要求稀释一百倍,稀释后含量也是0.%水平。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这个浓度的毒饵,体重克的大鼠达到半数致死量需要吃0.5克以上,小鼠需要吃0.8克以上。10岁孩子平均体重30kg左右,假定药物对人类毒性和大鼠相同,那一个体重30kg的孩子要达到半数致死剂量,需要吃g,也就是整整3两毒饵,这是一碗米饭的分量。中毒的老鼠,在死亡前会将毒物代谢掉一部分,加工过程中需要去头去尾去内脏,相当一部分毒物会被去除。由于毒饵的毒物含量有限,老鼠的食量有限,毒物在鼠肉中的分布存留有限,老鼠加工后保留的可食用部分有限,想引起二次中毒并不容易。所以说,这个“医生的呼吁为所有人敲响了警钟”,明显敲歪了。我觉得我们倒是应该给这位医生敲一下警钟:中毒原因的认定是非常严肃的事情,要以科学严谨的精神认真调查,必要时请公安机关协助。千万别脑袋一拍就随随便便给别人扣帽子敲警钟。《10岁儿童致瘫痪,医生呼吁:手机千万不要这样玩!》这篇文章讲的是这样一个案例:一个孩子特别喜欢玩手机,后来突然全身瘫痪,经过检查发现颈椎椎间盘突出。于是医生又一拍脑袋,一口断定:玩手机导致截瘫,赶紧给所有家长敲警钟。医院骨科专家探讨的时候,那哥们儿都快笑抽抽了。孩子喜欢玩手机,出现了截瘫,所以截瘫是手机导致的?那孩子还喜欢吃肉呢,可能每天都吃连续吃了好几年,为什么截瘫不是吃肉导致的?孩子还每天花很长时间上课做作业呢,每天上课做作业的学习时间大概比玩手机时间长,为什么截瘫不是学习导致的?这样的归因,同样是一种毫无根据的臆测。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如果玩手机会引起颈椎椎间盘突出进而导致截瘫,那这些年随着手机的快速普及和数以亿计的手机控的出现,那截瘫患者数量肯定会以恐怖的幅度疯狂飙升,但现实并非如此。玩手机固然不是个好习惯,但目前没有确切的证据证明玩手机会导致截瘫。小儿突然颈椎椎间盘突出和瘫痪,更可能的原因是外伤。很多时候,患者和患者家人会对医生隐瞒真实原因。孩子有可能调皮捣蛋不小心受伤了不敢和父母说实话,也可能父母生气狠狠打了孩子一巴掌但不肯和医生说实话。这在临床都很常见。就如同孩子在学校跳了楼,家长绝不会承认自己昨晚刚在家把孩子骂了一晚上一样。家长大都会一口咬定孩子和父母关系很好,并坚持是老师太严厉伤了孩子自尊心才导致孩子跳楼的。真实的原因,我们可能永远无从得知。但具体到该患儿,截瘫是因为玩手机导致,这充其量是医生的一种臆测和猜想。把未经证实的猜想当成事实去“科普”,毫无疑问背离了医者应有的严谨。《饮料当水喝,27岁女生双眼险失明!这类人千万警惕!》这篇文章,没有医学背景的人,一定会以为是饮料喝多了会导致失明,并拿这个去吓唬孩子。其实仔细看看完全不是这么回事。文章提到的案例,是一个年轻的糖尿病患者,患者病情控制不好,出现了白内障的并发症。年轻糖尿病患者,其发病往往与遗传基因有关。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良好的自我饮食控制,长期的血糖监测,以胰岛素为主的及时合理的药物治疗,良好的生活习惯等等。患者没有控制好血糖,导致年纪轻轻就出现了严重并发症,这说明患者从饮食控制、药物治疗、血糖监测,生活习惯等等方面都没能认真遵循医嘱,进行规范治疗。喝饮料,只是饮食控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馒头米饭面条包子油条乃至大鱼大肉吃多了都会引起血糖高啊。事实上,一些无糖或者低糖饮料甚至普通饮料糖尿病患者是可以喝的,只要控制好糖的整体摄入量就可以。这种自我管理能力极差的患者,基本上不可能只违反一条治疗原则。患者除了爱喝饮料,大概还有其他不利于糖尿病控制的饮食习惯,那为啥作者不写“馒头当饭吃,27岁女性险些失明”,或者“包子当饭吃,27岁女性险些失明”呢?难道包子馒头对糖尿病患者比饮料安全吗?原因不难猜:绝大部分家长不喜欢孩子喝饮料,但很少有人反对孩子吃馒头包子。这样的东西,与其叫“科普”,不如叫“科唬”。《女子吃冰西瓜后险些丧命!疾控部门紧急提醒》这篇文章,通过几个吃了冰西瓜后发生严重肠道感染的案例,让大家警惕冰西瓜。这篇文章一出来,我估计很多孩子大概吃不到冰西瓜了。其实呢,这些案例中,感染由冰西瓜导致的证据都不充分,因为没有对西瓜残留进行细菌学分析。冰西瓜导致感染,只是一种猜测。假设感染是由冰西瓜导致的,我们看看以下哪种可能性最大:可能性1:一块清洁干净的西瓜在冰箱放了十几个小时后产生了致命的病菌。可能性2:西瓜放入冰箱前,由于在室温下放置时间过长,以及有些变质,滋生了细菌。可能性3:切西瓜的刀具不清洁,或者使用了未消毒的切生肉的刀子切西瓜,导致西瓜污染。毫无疑问,2和3叠加的可能性最大,1可能性最小。那么,身为医生,我们应该提醒大家什么呢?是提醒大家不要用不清洁的刀具切西瓜,不要食用和保存在室温下长时间放置变质的西瓜,还是劈头盖脸的把“冰西瓜”当成罪魁祸首迫不及待的敲警钟?当然,提醒大家不要食用长时间放置的变质西瓜,肯定不如“女子吃冰西瓜后险些丧命!疾控部门紧急提醒”吸引眼球。但作为医生,你的节操呢?这样打着科普名义骗流量的”科唬“文章,并非个别,而是相当多。很多此类文章,竟然是科班出身的正经医生写的。一个无节操的营销号写写这东西去骗骗老头老太太也就算了,身为一个受过严格教育的医务人员,也为了流量去做标题党,就很不合适了。作为医务人员,科学严谨是最基本的素养,求真务实是必备的素质。身为医者,切忌急功近利,切忌信口开河。唬来的流量,是靠不住的,也是长久不了的。来源:烧伤超人阿宝作者:阿宝好想法、好创意、好线索,请添加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aoershaoshang.com/sbss/60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