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年轻父母男性生殖健康,从娃娃抓起

北京治疗白癜风疼不疼 http://m.39.net/pf/a_4561809.html

临床发现,年轻的父母常带着孩子来门诊咨询,经常会问这些话题,如“蛋蛋怎么会一大一小”、“怎么只有一个蛋蛋”、“小鸡鸡看上去怎么和别的孩子不一样”等,因此,在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重视生活质量的情况下,有必要让父母了解小儿泌尿外科常见病的相关知识,以便有助于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疾病,避免误诊,给孩子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

1、小儿鞘膜积液俗称“水蛋”,常表现为腹股沟或阴囊内的囊性包块,有“水汪汪”的感觉,如拿手电筒照射,会发现包块是透明的。鞘膜积液可以是一侧发病,也可以是双侧同时或先后发病,包块增长较慢,不引起疼痛。多数家长发现肿块后会非常紧张。鞘膜积液行B超检查,会发现包块内为液性暗区。小儿鞘膜积液是由于腹腔液体经未闭的鞘状突管进入鞘膜囊内积聚而成。一般情况下鞘突管很细,囊内液体不能返回腹腔,故包块逐渐增大或不缩小。如果未闭鞘突管口径较粗,平卧后肿块可有所缩小。根据鞘突管未闭合和积液的部位,分为精索鞘膜积液和睾丸鞘膜积液两种类型。精索鞘膜积液的肿块位于精索部位,体积较小,呈卵圆形,在肿块的下方可扪及睾丸。睾丸鞘膜积液的肿块悬垂于阴囊底部,呈椭圆形或圆形,如肿块张力较高,扪不到睾丸;如张力不高,可在囊性肿块内触及睾丸。尚有一种上述二者混合的鞘膜积液和先天性交通型鞘膜积液,不做赘述。

鞘膜积液可见于小儿各个年龄组,绝大多数为男孩,女孩偶有鞘突管积液,称为Mucks囊肿。鞘膜积液应与其他阴囊内或腹股沟肿块相鉴别,如睾丸肿瘤、腹股沟斜疝、腹股沟淋巴结炎等。

由于出生后鞘突管可继续发生闭塞,鞘膜的淋巴系统发育趋向成熟,少量液体可逐渐自行吸收,故小儿鞘膜积液有自愈可能。年龄越小,积液越少,自愈率越高。大于1岁小儿其自愈可能性小,常需手术治疗。小儿鞘膜积液如果量大,张力高,可影响睾丸血液循环,损害睾丸功能,宜根据情况早日施行鞘突管高位结扎术。如患儿年龄小,病程短,积液量少,张力小,可观察随访,待其自行消退。观察至1岁左右,如不愈则予治疗。小儿鞘膜积液术后预后良好,疗效肯定。

2、腹股沟斜疝俗称“疝气”,可单侧可双侧发病。斜疝自行消失的几率小,而且疝内容物往往是肠管,如发生嵌顿或绞窄,可导致肠管坏死。在此提醒家长,如果孩子存在腹股沟斜疝,内容物2-3小时不能自行回纳,同时伴有腹痛(小儿往往异常哭闹)、呕吐、肛门停止排便、排气等,应考虑到腹股沟斜疝嵌顿的可能,医院就诊。如确定腹股沟斜疝嵌顿,手法复位失败,需要急诊手术。另外,女孩也可发生斜疝,只是发病率较男孩低。小儿腹股沟斜疝是先天性发育异常疾病,通常在1岁内有自愈的可能,超过1岁后自行恢复概率低,需要行疝囊高位结扎术,无论是急诊手术还是择期手术都可以。但小婴儿疝囊很薄,应选择专科医生手术。

3、睾丸下降异常(隐睾)隐睾是指睾丸未能按照正常发育过程从腹膜后下降达阴囊底部,是常见的先天性泌尿生殖畸形之一,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并已成为男性不育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早产儿发病率为30%,新生儿为4%,1岁时仅为0.66%。这表明新生儿生后睾丸仍有下降可能。隐睾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发育不全,如体积明显小于对侧、质软,或伴有附睾发育不良、输精管缺如等。未下降的睾丸本身曲细精管越发减少,周围胶原纤维增生,精原细胞减少。隐睾的上述病理改变从2岁起比较明显了,5岁以后更加重。因此如果宝宝到了1岁睾丸还没下降,就需要接受治疗,有两种方法:激素治疗,无效手术。

4、关于包茎与包皮过长我科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aoershaoshang.com/sshl/79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