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这时候了,还派普通外科医生?”
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过这样一个笑话。汶川地震,某部派遣了2名普通外科医生紧急前往支援。新闻有如下评论:都什么时候了,还派普通的外科医生,好的外科医生都干什么去了?都去给领导看病了么?
稍有常识的都懂得,普通外科是外科学的最重要分支,或者可以说是最根正苗红的外科学分支。英文叫做generalsurgery,此普通非彼普通。医院分科很细,不仅是患者摸不着门道,有时候连医生都被绕晕了头。
根据传统说法,外科是手术科室,内科是非手术科室。说起来好像很简单,其实医学的分科是这个学科里最独特,又最有意思的事情。有序中透露着无序,既有历史的沿革,又有时代的特点。就用下面这一篇文章来说说医学学科的分类。
医学分科从何而来?
通过《周礼》的记载,可以看出中国先秦时代就有医学分科。外科内科也绝不是西方医学特有。虽然发展至今有些变化,但是外科和内科的分类方法在西方和中国取却惊人的相似。
\uF没错,《周礼》把先秦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礼法等进行了详细的记载,其中就包括医学的分开。也就是公元前年,西方大约是在古希腊时期。
首先把看病人和看牲畜的分开,兽医等同于现在的兽医,并且一直发展下去。关于给人看病的大体分为三种:疾医,疡医,食医。疾医,顾名思义,治疗疾病的学科,其实就相当于现在的内科;而疡医,也就是治疗创伤、骨伤、体表肿块的学科,大概也就相当于现在的外科,也包括骨科;食医,就是处理饮食和疾病关系的学科,大概相当于现在营养科,在哪个时代食物匮乏,也没有均衡营养的概念,很可能因为缺乏某种营养物质导致严重的疾病。可想而知,那个时候对于营养师之类的医生也有极大的需求。
医学有分科,但是医生并没有分科。可能有某些医生有专攻,但是每个医生几乎都不得不做到全科医生的职责。那时候可没有现在那么精细的分科,甚至宗教、巫蛊和医疗尚没有分开的时候,一个地方能有一个医生实属不易。他是患者唯一的希望,病人没有选择医生的余地,医生也没有选择病人的权利。
唐朝是中国最鼎盛的时期,那时候已经有了非常详细的分科。皇宫里有太医署,医学分科最为详细,并且向民间普及,分为体疗、疮肿、少小、耳目口齿和角法。体疗就是内科;疮肿即外科;少小不用说,就是小儿科,耳目口齿很简答,就是耳鼻喉和口腔科;还有一个单独分开的科室,角法。角法是什么?其实就特指拔火罐。这一独立的分科也就看出来拔火罐在中国医学中起到了无可取代的重要作用,沿用至今也和古代没有明显的区别和改进。再看看奥运会上菲尔普斯肩上的火罐印记,拔火罐甚至已经在全世界风靡。
到了宋代,分科又变细了。尤其是受到战争的影响分出了金镞科,也就是治疗刀枪剑伤的专门学科,可能就是现在创伤外科的雏形。眼、耳、口、鼻、咽喉也全部分开,专病专学。另外随着唐宋中国人口的激增,产科也应运而生。不仅保证了产妇的安全,更增加了胎儿出生的存活率。我国众多的妇产科医生也可追溯至此。针灸也像火罐一样,以一种治疗方法的形式被单独分开来。
说到宋代,不得不提一个人,就是范仲淹,“不为良相、当为良医”传说是他当宁波刺史时所言。他上奏折变法,设计政治体制的改革,其中有些举措和医学相关,建议推行医学教育,将医学分为各种学科。这也是首次提到“科”的分类。虽然变法失败,但是医学教育和学科分类已经深入人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治病如同治国,治国也如同治病。医生自古以来把人的健康和国家的健康挂在心上。
到了元代,蒙古人入侵,战乱频繁,伤员不断;骑术盛行,从马上摔下来骨折的大有人在,于是乎又出现正骨科,骨科从外科里分了出来。元代民族融合,民俗和观念受到巨大的冲击,又出现了一个禁科。什么是禁科?就是巫术、药水等等治病的学科。不过很快这个学科就消逝了。
到了明清甚至现代,中医理论和分科进入了不断完善的时期,没有明显的变化。很多分科也沿用至今。不过请注意前面说的还是中国人的医学分科,并非西医。不过本着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态度。分科不分国界,为的就是学科发展和方便病人就医。
很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