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70岁的生日,附小宣陆续推出系列专题,带你一起回眸来时的路,找回那些年代的记忆。
今天,给我们讲故事的是
心血管内科的他们。
心血管内科
年4月独立建科,首任主任魏宗德。其前身是上世纪50年代初内科成立的一个专业组,年成立心血管疾病研究室,年成立心脏导管室。年被国家授予硕士学位授权点,是医院最早获得硕士授权点的科室,现有硕士生导师11人,已培养硕士研究生多名。
年内科学魏宗德教授招收的第一名硕士研究生(毕业合影)
5年心血管内科被评为四川省医学甲级重点学科,8年被评为四川省重点建设学科,年-年被中国心血管联盟评选为中国心血管疾病基层医师培训示范中心,年1月获批国家卫健委全国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培训项目——冠心病介入专业培训基地。年11月通过中国胸痛中心标准版认证。年12月通过中国房颤中心建设单位认证。年1月获批为国家学科医联体协作平台和省级及以上医疗技术中心。年12月通过中国心衰建设单位认证。年12月获批中国老年心脏危重症联盟成员单位。年1月至今,科室承担国家级、省部级课题20余项;主编、参编专著10余部;发表论文余篇,其中SCI论文20余篇。
访谈时间:年4月
采写人:陈易君、刘墨
“听诊”听出水平“介入”挽救生命
口述者:罗兴林
人物档案:罗兴林,年8月出生于开县。年从泸州医学院毕业留校工作。年任科室副主任,0年担任内科主任和心血管内科主任。9年退休后返聘工作至今。
年,我从泸州医学院毕业分配到科室,那时叫心血管组,设有30多张病床。年,医院成立了心血管疾病研究室,我们成为内科里的二级科室。
当时,患者较多,医疗环境也很好。在接收的患者中,风湿性心脏病的患者很多。现在这个病不多了,取而代之的是高血压、冠心病等。
罗兴林
年左右,医院购进了全院第一台黑白心脏超声,能看到心脏内部结构,虽然清晰度不是很高,这在当时已很不错了。心电图只有图形,X光机只能看外观,主要靠医生“望、问、叩、听”临床基本功,并结合病人情况查体,再根据医生的经验诊断病情。那时,年资越高、经验越多的医生,就越被信任越被尊重,其权威性也更高。
记得那时有个病人总是心脏不舒服,但一直查不出病因,找到我们心脏内科创始人胡正烈教授。他端了根凳子,坐在病人面前用听诊器反复“听诊”,侧位、卧位等,再参考患者过往病史,给出的诊断结果是“华氏窦瘤破裂”。
当时,这种病很难诊断,靠传统方法几乎是无法确诊的。后来,患者在胡教授建议下,到北京经各种检查,确诊为华氏窦瘤,并接受了手术。据患者后来说,当时北京的医生表示怀疑,“不可能有人靠听诊器就能诊断出这个病。”这说明,医院当时虽医疗条件较差,但我们医生经验丰富,医疗技术水平还是比较高的。
心血管研究室成立后,科室先后购进了心脏超声等一些先进的检查设备,那时的检查仍以无创检查为主。上世纪90年代末,科室开始开展冠脉介入术。年,科室被国家授予硕士学位授权点,医院第一个硕士点,也是学校的第二批硕士点。
0年到9年,我担任心内科主任。这9年,科室发展进入了提速期。
发展离不开人才。当时科室提了一个“硬性”要求,进入科室的人必须“优秀”。那时,在前辈的努力下,科室有了一定的实力与影响力,吸引了不少优秀毕业生。当年,我招的第一个研究生是重庆医科大学毕业生中的第六名。连续四五年,科室新进学生都是各校毕业的“第一名”,优质的“新鲜血液”为科室未来飞速发展打下了基础。
对科室人员的培养,我们分三个层次梯队:年资高者,掌握高精专业技术;中年骨干,送出去进修、学习;新进人员,加大临床实践培训。0年左右,学成归来的技术骨干们努力开展支架、射频消融等当时在国内、省内都是比较高端的新技术。
科室一直比较重视科研,逐渐确立了如高血压、心肌疾病、心脏电生理等科研课题,每年发表三四十篇文章。4年被评为四川医学重点建设学科,5年被评为四川省医学甲级重点学科,8年被评为四川省重点学科并获批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
值得一提的是,以前冠心病、心肌梗死,只能用药,死亡率最高时达到30%左右;监护和溶栓治疗等开展后,死亡率下降到15%左右;而心血管介入手术的开展,使患者死亡率降到5%—8%。
年左右,科室派医生进修介入手术。介入手术的开展,对心血管疾病的诊疗具有里程碑意义。介入包括冠脉支架、射频消融等。以前心房纤颤,只能用药物治疗,控制一段时间又复发,使用射频消融治疗后控制率显著提高。以前心跳缓慢的患者,只能用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现在给心脏安装上起搏器,心脏“不跳”,机器“跳”,就能保住患者生命。那些现在看来是很普通的技术和设备,但在当时是最先进的。
九十年代心导管手术
9年退休后,我仍作为返聘专家,坐门诊、查房,为病人解决病痛,乐在其中。我相信也期望着未来的基因技术、基因革命,能够解决现在许多无法解决的病症。
介入手术量全省第二记录保持十多年
口述者:范忠才
人物档案:范忠才,年4月出生于成都市龙泉驿区。年从泸州医学医院心内科工作。年至5年,先后在华西医科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6年任心血管内科副主任。9年至今担任心血管内科主任。
年4月,心血管内科独立建科,此前称为内科一组或内科心血管组。那年7月,我分配到了心血管内科,当时科室床位总共40张。
年,为建冠心病监护室(CCU),科室改造了3个地方,床位减少到36张。当时,科室治疗的主要病种仍是风湿性心脏病,病人少,检查手段有限,除了心电图以外,只有一个黑白心脏超声,没有超声多谱勒,也没有DSA、CT等大型医疗设备。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科室的刘远厚、杨奇、魏宗德等前辈仍在年开展了冠脉造影术、起搏器植入等。
年,科室搬到了现在内科大楼的9楼(普通心血管内科病房)、10楼(CCU病房),床位增加到54张。但总体来说,病种仍然相对单一,诊治能力在川内虽靠前,但因地理位置等原因,发展相对困难,人才流失较重。这一年,医院进修介入技术。年底,我医院第一台双腔起搏器植入和经皮二尖瓣球囊扩张术。
年,我到华西医科大学硕博连读,5年回院,把工作重点放在了冠脉介入技术质量的提高,开展的经桡动脉冠脉介入手术,提高了患者的手术舒适度,我们是省内最医院之一。
6年,我担任心内科副主任后,一边加强宣传,积极进行基层医师培训和巡讲,一边推动心内科介入手术的开展。
科室的介入手术从最初一年四五百台,年年递增,去年达到多台。7年,国家卫健委开展冠脉介入的准入评估,医院年手术量台以上。当医院只有3家,医院医院,位居全省第二。
8年,由于内科大楼改扩建,科室搬到第三住院楼(原外科大楼)三楼,床位增加到80张。同时科室加强人才的引进和学科队伍的建设,人才队伍和医疗技术突飞猛进,技术高地的形成,医院危急重症患者转诊,学科综合实力和服务能力始终处于全省前三名。
9年,我接任心内科主任后,着力科室的服务能力建设。首先,提高门诊的专家出诊人次,减少每位医生看病人数,提升看诊质量。专家门诊从以前的两个,年增加到5个,现在是8个。年,医院康健中心院区运行后,我们分为两院区,分流病人,最大限度满足老百姓就医需求。
其次,医院和区域医疗中心,我们除了承担日常教学、医疗技术传承任务外,还肩负普及双向转诊、医院诊治水平的使命。从6年开始,我们每年都开展10场左右的巡讲,授课对象主要是当地乡镇卫生院的医生,旨在提高当地医生的认识和诊断技术水平,让当地群众就近获得尽快救治,同时推广双向转诊。
此外,我们还主办国家级、省级继教项目及泸州市心血管专委会年会等,为大家提供学习、交流的机会。
年开始,科室每年招收研究生10名左右。现有研究生导师8位。临床方面,科室诊断及治疗紧跟国内外诊疗技术发展趋势,吸取并应用新观点、新疗法来解决心血管急症难题,将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运用于临床。
下一步,我们努力的方向是:把学科建设成为具有省内领先水平、在国内有重要影响,科研能力、临床技术水平居四川省第二位的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
相关链接
搬、搬、搬、搬,70年间这个科室搬了4次!
他们挑起了小儿外科的半壁江山
血管外科为何在地图上画圈越画越大?
袖带测血压、捏“皮球”做全麻,麻醉人的奋斗史
当“小白鼠”,在自己身上试药?胆子真大!
用32年,他们做到了川南规模最大!
六代人的辛勤耕耘,让科室从忠山走向国际!
忠山侦探的成长史!
医院首个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就在他们科室诞生!
一刀切,他们sayno!
内科查房“明星”,她圈粉无数!
他们如何攻破人体最复杂的系统?
一盆盆往外接粪便,异味弥漫手术室,最终……
因为热爱,我们一起努力走到今天
临床一线的“侦察兵”是如何练成的?
从国际教科书的借阅者到引用者,这个科室牛人多!
这是一个在川南地区享有名气的科室
他们靠一台又一台手术闯出了名气!
与国际技术接轨,他们是妇科肿瘤的克星!
肝胆相照,医院的“黄埔军校”
带您领略康复医学科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医院的门诊“管家”,我不信你不认
这是一个有变美“魔法”的科室!
四十余载悠悠岁月,秉持不忘医者初心
烧伤后,我们让生命重塑美丽
从墨水画圈到三维,这项检查更精准~
他们有3本“传家宝”,想看吗?
这是一支“灭火队”,疫时总能看到他们的身影
“硬核”的核医学科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护理部
肾病内科
例试管婴儿宝宝在这里顺利诞生!
文/陈易君、刘墨
图/综合整理
编辑:梁婷
校对:黄黎
主审:王伊
新闻-
▼
直接点击关键词查看以往的精彩~二三级教授坐诊时间名老专家坐诊时间
外科专家坐诊一览表(上篇)
外科专家坐诊一览表(中篇)
外科专家坐诊一览表(下篇)
看病不排队
脑卒中上篇
脑卒中下篇
幽门螺旋杆菌
狂犬病
妇科病
女性“尿失禁”
不孕症
待产包
心梗
心肺复苏术
小儿肺炎
儿童疫苗
如何判断孩子病情轻重
母乳喂养和宝宝哭泣
儿童腹泻
艾滋病
胆囊结石
糖尿病
肾脏疾病
前列腺炎
骨质疏松
超声检查
被鱼刺卡住
人工耳蜗
颈椎病
常见慢性病
蛇咬伤
乙肝
癌症预防
宣传部投稿邮箱:xc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