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伤(burns)是指火焰、热水、蒸汽、电流、射线、激光以及强酸、强碱等引起皮肤甚至深部组织的损伤。一、诊断1.临床表现目前国内普遍采用三度四分法:按烧伤的深度分为I度、浅II度、深II度、III度。I度:累及表皮的浅层,包括角质层、透明层、颗粒层的损伤,有时可伤及棘层,但基底层尚存,再生能力强。局部干燥、红肿、疼痛,有烧灼感,皮温稍高,无水疱,3—5天后,皮肤转为淡褐色,表皮皱缩,脱落,露出红嫩光滑的上皮而愈合。不留瘢痕,可有暂时性色素沉着。浅II度:累及表皮和真皮乳头层。局部红肿、渗液多面形成大小不等的水疱,水疱较饱满,为淡黄色或淡红色澄清液体。破裂后渗液明显,创面红肿、质软、可见无数扩张和充血的毛细血管网,呈颗粒状或脉络状,伤后1—2天更明显,皮温增高。自觉剧痛和感觉过敏。如无继发感染,约2周自愈。上皮的再生依赖残存的基底层及皮肤附件,如汗腺管及毛囊等上皮增殖,愈后不留瘢痕,皮肤功能尚好。可有暂时性色素沉深II度:累及真皮乳头层以下的损伤,但仍残留部分真皮和皮肤附件。局部肿胀,白或棕黄色。因变性坏死的表皮组织较厚,水疱较小或较扁薄,感觉稍迟钝,皮温也稍低。将坏死表皮去除后,创面微湿红、或白中透红,红白相间,质较韧,可见针孔或粟粒大小的红色小点,或细小血管支,伤后1—2天更明显,表面渗液少。由于真皮网状层内残存毛囊,汗腺及管,皮脂腺,它们的上皮增殖形成上皮小岛。在修复过程中尚有部分肉芽组织增生,故愈合后留有瘢痕,但皮肤功能基本保存。如无感染,3—4周可愈合。如有感染,不仅愈合时间延长,皮肤附件或上皮小岛被破坏,创面则需植皮。
III度:伤及皮肤的全层,不仅表皮、真皮及附件全部被损伤,严重时还累及皮下脂肪、肌肉、骨骼、内脏器官。局部苍白,黄褐或焦黄,焦灼状或炭化。干燥无水疱,感觉消失,发凉,质韧似皮革。透过焦痂常可见粗大血管网,树枝状栓塞,多在伤后即出现,或伤后1—2天内出现。多见于四肢内侧皮薄处。焦痂上的毛发易拔出,无拔毛痛。如沸水所致亚度烫伤,坏死表皮下可有小水疱,清除疱壁,基底呈白色质较韧。由于皮肤焦痂形成,愈合缓慢,由肉芽修复形成瘢痕,丧失皮肤功能,造成畸形。如创面较大,则需植皮。
临床上习惯将I度和浅II度合称为浅度烧伤,深II度和III度合称为深度烧伤。酸烧伤容易估计偏深,碱烧伤和其他一些化学烧伤有继续加深的过程,应反复估计、核实深度。货严重烧伤,可累及全身各器官组织,出现一系列的病理生理过程。如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休克、DIC、免疫平衡紊乱、继发感染、心功能不全、呼吸功能不全等。尤其是呼吸功能受损,是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烧伤面积的估计,目前多采用九分法,即将全身体表面积划分为若干个9%的等分,成人头颈部占体表面积1x9%,双上肢2x9%,躯干及会阴3x9%,双下肢及臀部5x9%+1%。成年女性双足及臀部各为6%。由于小儿体表面积比例与成人相比,躯千和双上肢与成人相似,但头大下肢小,并与年龄相关,故小于12岁的儿童体表面积可用下列简易公式计算:头颈部面积%=9+(12-年龄),双下肢面积%=46-(12-年龄)小于1%的烧伤面积以实际的长x宽(平方厘米)表示。还可用患者五指井拢,一手掌面积等于体表面积的1%。主要用于小片烧伤面积的估计或辅助九分法的不足。估计烧伤面积时,应分别计算不同程度损伤,累加总面积时,不计算I度烧伤。呼吸道烧伤应另注明。2.诊断有任何热、电、射线、激光以及强酸、强碱等接触引起皮肤损伤即可诊断。3.诊断疑点主要是对烧伤程度的判断要准确,以利于选择适当的处理方法。在治疗的过程中密切观察,根据病情变化及时修正。二、治疗1.现场急救衣服着火时应迅速脱掉或就地滚动灭火,也可浸入水中,再用剪刀剪开衣裤。严禁奔跑呼叫或用手扑打火焰。化学烧伤应立即脱去被浸湿污染的衣服,用大量清水持续冲洗创面(30—60分钟),力求彻底。眼部化学烧伤禁用手或手帕揉搓,头面部烧伤,应检查有无角膜烧伤,并予优先冲洗。若为生石灰烧伤,应用干布将其擦掉,再用水冲洗,以免生石灰遇水产热,加重损伤。遇磷烧伤时,务必将粘附在皮肤上的磷颗粒全部冲掉,再多层湿布包扎。沥青烧伤,可用水冷却结块后可连同烧毁的表皮整块揭掉。对表皮未被烧毁的I度创面可用松节油或汽油轻拭以清除创面的沥青。口服腐蚀性酸(如浓硫酸、盐酸、石炭酸等)可引起上消化道烧伤及喉部水肿,发现后即口服鸡蛋清、牛奶、镁,以免胃胀气,造成穿孔。且禁用胃管洗胃及用催吐剂。为预防消化道狭窄,可口服泼尼松。创面仅以清洁敷料或干净被单包扎,以避免再损伤或污染。剧烈疼痛可肌注杜冷丁50—10m或吗啡8—10mg,但伴有颅脑外伤或呼吸困难者忌用。可口服止痛片。口渴者服谈盐水或烧伤饮料,但切忌量过大,以免引起水中毒或急性胃扩张。对严重危及病人生命的合并伤,如出血、骨折、中毒等迅速进行相应的急救处理。对创面污染较重,烧伤面积在5%以上者,应常规进行破伤风抗毒血清U预防注射。2.烧伤的早期处理(1)局部处理:患者平卧,四肢烧伤应抬高患肢。头面部烧伤可取半卧位。先剃净创周毛发、指甲,擦净周围健康皮肤,用灭菌水或消毒液冲洗创面。常用消毒液:0.05%洗必泰、0.02%呋喃西林、0.1%过氧乙酸、3%双氧水。用棉花或纱布轻轻拭净污物或异物,但忌擦洗或刷洗。除浅II度完整水疱皮可以保留外,已脱落及深部创面上的水疱皮均应去除。吸干创面后,分别采用暴露或包扎疗法。小面积烧伤、手部烧伤、婴幼儿或不合作的成年人烧伤,需要转运或大批病人适用包扎疗法。用一层没有药液的水质或油质纱布,平敷于创面,再用多层脱脂棉垫或纱布包裹,其上用纱布或弹性绷带加压包扎。压力应均匀适当,肢体包扎应从远端开始,指(趾)端外露,以便观察末梢循环。若无抗菌敷料,可直接在创面涂布2—3mm厚的药膏,如京万红软膏、磺胺嘧啶银冷霜等。内层抗菌药物作用的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当敷料被渗出液浸透时应立即更换。若创面持续性跳痛,敷料有臭味,预示创面感染,应立即做相应处理。头面部、会阴部和单侧躯干烧伤,严重创面感染,适用暴露疗法。该法要求室内洁净,空气流通,室温30C左右,相对湿度40%左右,床上用品尽量消毒处理。烧伤处暴露充分,创面可涂布成痂药,如虎杖液、海南榆树皮、烧伤湿润膏等。创面避免受压,定期翻身,关节部位尽量制动。若痂皮变软,发白或隆起,提示痂下感染,应及时去除痂皮,清除分泌物,改为半暴露或湿敷。(2)复苏补液治疗:成人I度或亚度烧伤面积超过15%—20%,小儿烧伤面积超过10%的病人,有可能发生低血容量性休克。烧伤后第一个24小时补液量=II度烧伤面积(%)x体重(kg)x1.5ml+m(基础水分)。品体:胶体=2:1或1:1。晶体液以平衡盐溶液为主,胶体液以全血、血浆、代血浆为主。基础水分以5%或10%葡萄糖、氮基酸液为主。补液速度为第一个8小时补进总液量的一半,剩余的一半于以后16小时补完。第2个24小时补液总量为第一天晶胶体总量的一半加基础水分mm严禁以10%的葡萄糖液代替其他晶胶体而大量输人。休克期不可任意满足患者口渴要求。另外,还应给氧、纠正酸碱平衡紊乱,降低外周血管阻力等辅助性治疗措施。(3)烧伤感染处理:感染是引起死亡的首要原因。凡创面分泌物的颜色、气味、量发生变化,特别是出现脓性分泌物,创面出现暗灰色斑点,边缘红肿,深度加重,烧伤组织剥脱程度加剧,已干燥的焦痂又出现潮湿溶解,或有点状虫咬样变化提示创面感染迹象。应及时作脓液培养和药敏试验以选用抗生素治疗。用量应足,早期给药,多主张静脉用药,必要时可联合2—3种有协同作用的广谱抗生素。如有真菌感染及时抗真菌治疗。局部抗感染药物可选用1%磺胺嘧啶银冷霜或1%—2%的混悬液。由于耐药株的出现,已研制出烟酸银、天门冬氨酸银和吡哌酸银及氟哌酸银等。银锌霜(SD-Ag-Zn-Azonecream)既有较强的杀菌脱痂功能、又加速上皮修复,促进创面早日愈合。此外,还可选用0.1%洗必泰、5%对氯间二甲酚(PCMX)霜剂、0.1%硫酸庆大霉素液、0.5%新霉素液等。3.其它处理措施除以上现场急救和早期处理外,还需进行其它方面的处理。如深II度因感染,损伤深度加深,痂皮需及时去除,或皿度烧伤需根据情况进行去痂或植皮。因瘢痕形成影响功能需及时进行各种理疗以恢复其功能,如仍不能使受伤部位功能恢复还需进行整形手术等,可参考外科相关章节。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