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问世界上最常出现生死攸关的地方在哪里,医院的急诊室莫属。当风驰电掣的救护车呼啸而至,就预示着又一个生命危在旦夕。然而有些时候即使医生全力抢救,很多鲜活的生命还是遗憾地凋谢了。那么,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防患于未然,或者在急症突发后采取正确的措施,减少悲剧的发生呢?采访多位常年工作在一线的资深急诊医生,听听他们的肺腑之言。
心脑血管意外最常见
“要给急症的发生率排个座次,心脑血管意外多年来一直稳居第一,而且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越来越多了。”医院急诊科教授孟庆义告诉《生命时报》记者,以往心梗、脑梗、脑出血等意外老年人多发,近年来中青年人的发生率也明显增加。这些病人虽然年龄性别不同,但往往有动脉硬化、“三高”、肥胖等基础病,且多有吸烟、压力大、生活无规律、缺少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专家表示,这些人群在生活中一定要预防心脑血管病突发,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记住清晨是心脑血管意外发病的高峰。起床后3个小时,即早晨6~9点要避免剧烈运动,即便早锻炼,也要柔和一些。对于平时服药的心脑血管病人来说,药效一定要覆盖清晨这段时间。另外,老人早晨起床时一定忌过猛,最好先在床上活动一下,然后慢慢起身,在床边坐一会再下地。
其次,警惕心脑供血不足成为意外发病的诱因。老人忌吃得过饱,吃太多容易诱发脑梗、心梗。有的高血压病人发现血压增高,习惯性地含服心痛定,这是个常见错误,心痛定会让血压降得过低,反而引发脑梗、心梗。 再次,无论变冷、变热,气候变化都是心脑血管意外的高发期。因此,在天气变化时,老年人等体弱者一定要做好防范,特别是秋冬季节,保暖措施一定要做好。
此外,孟庆义特别强调,心脑血管病的高危人群还要警惕另一种意外——主动脉夹层,通俗地说就是“血管劈了”。主动脉位置偏后,如果动脉硬化、弹性变差,人突然做拉伸后背的动作,就容易发生这种情况,其死亡率甚至超过心梗。所以,老人、动脉硬化患者平时的动作一定要轻柔、缓慢,切忌用力过猛、幅度过大。
如果突感剧烈胸痛,怀疑是心脏病犯了,很多人第一时间会拿出硝酸甘油含服。孟庆义强调,含硝酸甘油前一定要量个血压,这是因为血管狭窄和血压低同样会引发心绞痛,如果是前者,含服硝酸甘油是正确的,若血压低,吃了会雪上加霜。另外,含一片后等3~5分钟不见缓解,可含第二片,不行再含第三片,如果还不管用,就不能再吃了,医院。除了含硝酸甘油,还可以立刻嚼服~毫克阿司匹林。如果病人心跳骤停,旁人应尽快做心肺复苏,即让病人平卧在硬板床上,按压胸骨,直到医生来。
烧烫伤自救误区最大
医院急诊科主任周荣斌说,老百姓急救烧烫伤的误区很多。很多家长看到孩子烫伤了,医院跑,这是绝对错误的,正确的做法是第一时间用流动的冷水冲至少20分钟,无论面积多大都应该这样做。这是因为人被烧烫伤后,即便脱离了热源,热量也在往皮肤、肌肉深部传递,造成进一步损伤,这时局部降温能把损伤降低到最小。
儿童老人最易出现气道梗阻
儿童气道发育不完全,老年人的气道神经不敏感,一颗花生米、一个硬币,都可能造成气道梗阻。医院送肯定来不及,周荣斌说,碰到这种情况,旁人一定要立刻施以“海姆立克手法”,即救护者站在患者身后,双臂环绕其腰腹部,一手握拳,对着患者的上腹部反复向上向后快速冲击,直到产生的气流把异物顶出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