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烧伤休克期的护理

由于小儿各器官发育尚未成熟,小儿的调节机能及对体液丧失的耐受性均较成人差,烧伤后由于疼痛、脱水、血浆丧失、电解质平衡紊乱,烧伤休克发生率较成人高。有研究表明,烧伤面积10%以上者休克发生率为15.5%,30%以上者休克发生率为45.5%,50%以上者休克发生率为82.1%[1]。小儿烧伤休克期病情发展迅猛,及时监测病情变化并给予正确处置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医院自-08~-08共收治小儿烧伤患者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例。男例,女例。年龄4个月至12岁;烧伤面积1%~50%,其中Ⅲ度烧伤面积1%~28%。致伤原因:热液烫伤例,火焰烧伤51例,电烧伤、化学烧伤等18例。

2护理措施

2.1快速补液

烧伤休克期的液体疗法是最早、最重要的救治措施,是抢救大面积烧伤成败的关键。笔者所在科选择大隐静脉、颈外静脉、肘部静脉、颞浅静脉、额正中静脉等浅表静脉穿刺置管输液,确保快速补液。入院后在伤后6~8h即将医嘱输液总量的1/2快速输入,其余部分在第1个24h剩余时间内均匀输入。准确记录24h出入量。补液遵循先盐后糖、先晶体后胶体的原则。注意电解质、葡萄糖液和胶体交替输入,切忌在短时间内输入大量水分而引起稀释性低钠血症、间质性脑水肿或肺水肿,短时间内输入大量全血或血浆,导致心力衰竭。

2.2尿量的监测

尿量能反映肾脏血液灌流状况。由于肾脏的血液灌流于烧伤后影响重且发生早,因此,早期观测尿的变化是防治烧伤休克最简便的监测手段。笔者所在科标准是儿童尿量低于1ml/kg·h,应考虑肾脏血流灌注不足,及时加大输液速度迅速补充血容量。并观察尿的颜色、质量,有无血红蛋白尿或沉淀出现,并及时通知医师。

2.3一般护理

如患者安静、意识清楚合作,表示脑部血流灌注良好;如患者躁动不安、异常兴奋、多语,甚至嗜睡、淡漠等情况均为脑缺氧的表现,应及时通知医师予以相应处理。笔者所在科标准掌握是如小儿心率次/min、婴幼儿次/min常表明血容量不足,应加快补液速度。应密切注意观测患者的呼吸频率与节律,正常情况下小儿呼吸频率40次/min、婴幼儿60次/min,如发现声音嘶哑、呼吸困难者应立即通知医师,必要时给予气管切开术。注意监测患者体温变化,因小儿体表面积相对大,且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易受外界环境或创面刺激的影响而出现体温波动,对中度以下发热一般不予特殊处理,如体温超过39℃,要积极查找原因,遵医嘱降温。合理的膳食营养是烧伤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早期肠内营养不仅能减轻胃肠道应激反应、降低肠源性感染发生率,并能改善机体高代谢状态[2]。伤后早期可适当口服烧伤饮料,进食清淡易消化的流汁,逐渐过渡到高蛋白、高能量饮食,如牛奶、肉汤、鱼汤等。

2.4烧伤创面的护理

烧伤创面的处理贯穿烧伤治疗的全过程,保持创面清洁、干燥,防止受压,更换体位1次/2h,及时清除创面渗液及面部五官分泌物,眼部以生理盐水或抗菌眼药水冲洗,口腔护理2次/d;会阴、肛周创面采用暴露疗法,大小便后及时清洗;四肢等创面包扎敷料潮湿时应及时更换;病室限制人员出入,紫外线照射消毒至少0.5h/d。

2.5心理护理

小儿烧伤后因紧张、恐惧、焦虑等异常情绪变化可导致患者烦躁、哭闹,护士应依据患者接受能力制定个体化的心理疏导方案,充分做到个性化服务,人性化关怀,多与患者亲情接触、讲故事,培养与患者的感情,逐渐消除其紧张、恐惧、悲观情绪,调整患者的心理状态以便于配合治疗与护理;另外要充分发挥家庭陪护人员的作用,鼓励、指导、督促他们给予患者良好的心理支持,使患者得到充分的亲情关怀,增强治疗的信心,减轻对疾病及相关问题的心理应激。

3体会

小儿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工作中除了细心、耐心外,还应掌握其护理的独特性。小儿烧伤休克期是病程中最危险、最关键的环节,要求护士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严格掌握输液指标,加强创面护理、营养支持、心理护理等,达到尽早发现病情变化、及时处理,使其平稳渡过休克期,提高小儿烧伤治愈率。

参考文献

1黎鳌.黎鳌烧伤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姜会庆,解伟光,胡心暴,等.例严重烧伤病人零禁食治疗体会.江苏医药杂志,,30(8):.

赞赏

长按







































二甲基甲酰胺
中科白癜风四大惠民活动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aoershaoshang.com/sbss/10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