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看牙不配合,该如何应对

随着人们口腔健康意识增强,很多宝爸宝妈发现孩子嘴里有坏牙,都会抽时间带孩子来就诊。在口腔科门诊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况,部分已上幼儿园的孩子能够主动配合治疗,但很多四岁以内的孩子就很难配合了,那这时家长该如何应对?口腔科医生又能做什么呢?

临床中经常听到患者家属有这样的意愿:如果龋齿没有引起牙痛或者是牙龈肿痛,孩子又十分哭闹,家长舍不得通过束缚的方法为孩子充填龋坏牙,更希望能通过口腔清洁维护,暂时观察。这时医生会建议家长,严格控制孩子零食和甜食的摄入,做到及时漱口,早晚为孩子正确刷牙并正确使用牙线;在门诊可以行龋易感性检测(龋态),根据致龋风险的高低制定涂氟周期,定期复查。涂氟能够控制和延缓龋齿的进展,在合适的年龄阶段来尝试自主配合,治疗龋坏牙。

医院医院口腔科任志明医生提示家长朋友,如果维护过程中出现自发痛、夜间痛或者面部肿胀等,应及时就诊,并听从医生建议。若孩子身体健康,没有全身性慢性疾病,年龄四周岁以下,体重不超过25kg,且哭闹不能自主配合,可尝试采用束缚下治疗患牙,以免影响孩子正常饮食和成长。

对于特殊情况如残障儿童,体重不超过25kg前提下,可适当放宽年龄;对自闭症儿童不建议采用束缚治疗;对于慢性疾病如哮喘、癫痫、腹部疝气、食道裂孔疝、胃食道反流、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友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白血病、先心病及高血压等不适合束缚治疗。如有以上疾病,家属一定要如实告知医生。

束缚治疗又称医学制动,即将手脚控制在束缚袋内,防止孩子在哭闹和抗拒时伸手抓扶医生手臂或正在使用中的器械,翻身或者突然坐起导致皮肤或粘膜误伤,严重时导致器械坠落,引起误咽误吸甚至生命危险。束缚成功与失败和很多因素有关,家长的引导十分重要。

首先要用舒缓的语气引导孩子,尽量避免提到“捆”或者“绑”等令孩子更加紧张恐惧的字眼。可以这样委婉解释:宝宝躺在睡袋里,做个小游戏,医生和护士帮助宝宝把牙齿里的小虫捉出来,牙齿以后就不疼了,宝宝不要动,宝宝最棒,妈妈(爸爸)也在旁边陪着宝宝,帮助宝宝张个大老虎嘴,把虫虫都赶出来,好不好?”这种情况下,孩子想到是个小游戏,而且还有妈妈或者爸爸在身边守护,一定会比较安心,恐惧心情会舒缓很多。

临床上我们也会发现经过这番劝导,即使躺在睡袋里,很多孩子也不会十分惊恐,相反,很舒适,有些孩子在治疗过程中会舒适地睡着,还有一部分孩子不再紧张,下次就诊竟然能够自主配合,进步十分大。有的孩子自己还会说:“宝宝长大了,不用躺在睡袋里,也一定会听医生的话,爸爸妈妈请放心。”听到孩子能说出这番话,家长是不是很暖心?

束缚下不等于一定能够治疗成功,对孩子的引导十分重要,束缚前、中、后的准备工作尤为重要。如果强行束缚孩子,虽然可以控制住手脚,但他们不停哭闹、踢打、头部激烈摇晃也是十分危险的。年龄越大的孩子,对于看牙的恐惧记忆越深刻,所以心理疏导很重要。

医生在治疗过程中,家长遵循医生要求帮助孩子固定好开口器,并适当跟孩子讲故事或说说话,以舒缓孩子哭闹的情绪,切忌过激的行为和动作打扰到正常的医疗,这是孩子安全治疗的关键。

看到以上讲解,相信宝爸宝妈心里都会更踏实些,能够更好地引导孩子并配合医护在安全的前提下完成诊疗,解除孩子的牙痛之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aoershaoshang.com/sbss/89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