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医院麻醉科创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年医院决定由外科史济湘医师专职负责麻醉工作,建立麻醉组年,医院抽调李杏芳医生加入。同年10月31日正式成立麻醉科,由李杏芳任主任,史济湘任副主任,正式独立于外科,成为当时新中国最早建立的麻醉科之一。
六十五年的历史见证了麻醉科在新中国麻醉史上书写的多项第一和首创:首次应用氟烷吸入全身麻醉;首次应用肌肉松弛剂及人工冬眠技术麻醉保障国际首例大面积严重烧伤患者——邱财康的抢救成功;最先开展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麻醉及针刺麻醉;首次将毒扁豆碱用于中药麻醉催醒并且获得成功;首例且多例成功的肝脏移植麻醉和心脏移植麻醉;首例嗜铬细胞瘤手术的麻醉和首例胰腺移植手术的麻醉;首次提出并建立了“理想麻醉状态冶和“精确麻醉管理冶的理念和临床实践;率先提出“麻醉无禁忌”;“日间手术中”;“麻醉门诊”;“舒适医疗”的概念和实践;独立发表大陆首篇被《Anesthesiology》杂志配发专家述评的全麻机制论著;首次获得国家临床重点建设专科项目;首次成为国家专科医师培训专家组组长单位......这么多首次和率先奠定了瑞金麻醉科在业界的领军地位。
六十五年的发展经历了四届科主任的卓越领导。从中国著名医学家,烧伤学科奠基人史济湘教授,新中国麻醉学先驱,著名心血管麻醉专家李杏芳教授,到王志增教授,黄宗明教授,再到当代中国麻醉学领军人物——于布为教授。
从以护士为主的麻醉组发展到今天以麻醉医师为主,包含临床麻醉和手术室外麻醉,疼痛门诊,麻醉评估,教学和科研等多项内容为主的大型综合性临床平台学科。麻醉科在年获得国家首批临床重点建设专科,也是国家临床药物试验基地。国家卫计委麻醉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专科医师培训基地,上海市麻醉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专科医师培训专家组组长单位,也是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六项临床技术培训中心(老年人麻醉,医院麻醉科主任培训,静脉靶控输注技术,吸入麻醉技术,外周神经阻滞技术,脑电监测麻醉深度技术)上海麻醉医师协会麻醉超声技培训基地。年麻醉科获得上海市首批建设的重要薄弱学科项目。
麻醉科作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专科医师培训基地。近年来累计培养了数十名优秀的住院医师和专科医师。麻醉科倡导的“临床医师麻醉科轮转制度”也切实培养了大批非麻醉科住院医师的专业技能,目前开展的模拟培训营更创新了住院医师的培养模式。麻醉科建立了以全身麻醉机制冶为主的基础科研方向,重点探讨麻醉与记忆功能的相关性。通过转化性研究,开展术后认知功能损伤防治,容量治疗,疼痛诊疗等临床研究,累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和上海地区的科研基金十余项。累计发表SCI论著50余篇。
瑞金麻醉科也肩负着专业辐射和学科引领的重任,她是版《中国麻醉学快捷指南》主编单位,携手帮扶上海,浙江,江苏,安徽,河南,山东,福建等地区的麻醉学科共同发展。年。于布为教授团队被深圳市卫生计划委员会“三名工程”引入,医院麻醉科,提高当地的麻醉医疗水平。麻醉科的学科声誉一直居于全国第四。上海和华东地区第一的名次(-年复旦大学医管所专科排名)。
目前麻醉科在编医护人员64人;医生55人;护士5人;技师4人;博士学历17人;主任医师5人;研究生导师5人;博士研究生导师1人。麻醉科住院医师基地培训的住院医师30人;年招收全国各地进修医师40多人;实习医师10多人;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十多人,科室中半数以上成员有出国留学经历。目前有16人在中华医学会,中国医师协会等国家和上海市的学术组织中担任委员或领导职务。
麻醉科全体同仁遵循“医德高尚、医术高明、医风清廉、医态儒雅冶”的科室训诫,精益求精,开拓创新。年安全完成例患者麻醉,较年增长15%,承担着分布在全院12处67间手术治疗室和30张苏醒室床位的繁重的临床工作,以及疼痛门诊,麻醉评估及访视,急性疼痛治疗服务,急救复苏,MDT,专科会诊等大量手术室外工作。在精确麻醉管理理念和舒适医疗服务策略的指导下,兢兢业业地保障着每一例患者的安全。每一台手术的成功。每一个兄弟科室的业务发展。
医院麻醉科一直以创新的学术理念和临床特色。在业界独树一帜,享有盛誉。临床思维和理念方面:于布为教授建立了“麻醉的哲学思辨冶;理想麻醉状态冶和“精确麻醉管理冶的理念与临床实践。首次提出“麻醉无禁忌”;形成了“舒适医疗”的整体思维;促进麻醉学科转型成为围术期医学科,扩大了手术人群;保障了高危人群的围术期安全。在临床技术方面,建立了诱导期急性高容量血液填充技术、有效血容量评估技术,三明治冶麻醉技术,全凭吸入麻醉技术,深麻醉拔管技术,简易颈内静脉穿刺技术,脑电麻醉深度监测技术,围术期脑功能评估及认知功能障碍的风险防范策略,困难气道管理优化技术等特色鲜明的临床核心技术。在临床规范方面,建立了麻醉门诊评估制度,确保手术室外麻醉患者的医疗安全,建立了临床质控规范和细则。成为上海市乃至全国麻醉医疗质控参考的范本,主编了年版的《中国麻醉学快捷指南》,《医师考核培训规范化教程麻醉学分册》,英文版的《HandbookClinicalAnesthesia》,指导着中国麻醉医师的临床实践,并以瑞金麻醉特色为主体的临床规范介绍给国际同行、提升了学科的国际知名度。
医院麻醉科目前使用的临床新技术贯穿围术期医疗全程,有力的保障了手术病人的医疗安全,提升医疗品质,促进舒适医学的发展。
自年起陆续在所有的手术室建立了脑电监测麻醉深度纪录系统。将过去“毛估估”的经验麻醉提升到麻醉深度指导的精确麻醉水平。减少了麻醉药物的不合理使用。降低了麻醉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提升了监测精度,促进病人术后早期康复。也保驾心血管手术,神经外科手术,术中唤醒术,脊髓神经电生理监测等特殊手术和技术的顺利开展,麻醉科是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授牌的亚洲脑电监测麻醉深度技术培训中心。自年建立以来。培训了来自国内和港澳台地区的多临床医师。促进了精确麻醉理念的蓬勃推广,精确麻醉管理技术的理论基础“理想麻醉状态”。通过完善细致的监测。建立针对循环、呼吸、血液、内分泌、疼痛和应激;心、脑、肺、肝、肾、胃肠等重要脏器功能的各项目标管理指标。根据患者病理生理变化,建立个体化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和药效学评价模型。实施精确靶控麻醉。确保并维护手术病人围术期重要脏器生理功能。降低围术期并发症,精确麻醉管理技术进入教科书和临床指南,获得年上海科技奖励二等奖。
通过病史、症状、体征、监测以及治疗等层面建立起围术期病人有效血容量的快速评估技术受到上海卫计委的适宜推广技术支持,面向医院做推广:容量治疗技术增加组织灌注,维护脏器功能,降低相关并发症,从而保证大型和或危重手术病人的围术期安全,该技术成为临床麻醉管理的规范和标准。超声技术在麻醉科的应用主要集中在诊断和治疗两方面:在诊断上重点应用于心功能监测、血容量评价、深静脉血栓诊断、困难气道评估、胃容量评估等;在治疗方面。主要应用于外周神经阻滞、深静脉穿刺等,可视化技术改变了过去对于困难气道的认识和处理方案,提高了麻醉安全性,也切实降低了麻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通过外周神经阻滞,超前镇痛,术后智能化病人自控镇痛技术的使用,实现了多模式镇痛策略,也切实降低围术期疼痛,将术后无痛的理想变为现实。舒适医疗是于布为教授首先提出,也是瑞金麻醉科临床工作一直遵循的目标,通过有效的麻醉技术服务,提前干预,避免发生各类可控并发症和不良反应,提高患者满意度。提升医疗品质。如今舒适医疗已经被业界广泛接受,成为麻醉科提供的品牌特色。
六十五年来完成了许许多多重症患者抢救及重大手术麻醉。积累了不计其数的成功案例。年全国第一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手术的麻醉,年国际上首例大面积烧伤抢救成功病例——钢铁工人邱财康的成功救治,年体外循环下直视室间隔缺损修补手术的麻醉;年异体肾脏移植手术的麻醉;年国内首例肝脏移植手术的麻醉;年国内首例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的麻醉;年心功能Ⅳ级患者行主动脉瓣、二尖瓣和三尖瓣置换术的麻醉;年首例肝肾联合移植手术的麻醉;年填补国内外科手术空白的全腹腔脏器移植手术的麻醉;年一周内为妊娠合并急性肝衰患者成功实施剖宫产和肝移植两次手术麻醉;年为血甲氧基去甲肾上腺素(NMN)和甲氧基肾上腺素(MN)双过万的嗜铬细胞瘤患者手术的麻醉;年RH阴性前置胎盘产妇大出血的成功抢救;同年法洛氏四联症患者异位嗜铬细胞瘤切除术的麻醉。近年来的多例气管严重受压的甲状腺及纵隔肿瘤手术麻醉,急诊动脉瘤手术麻醉,巨大后腹膜肿瘤手术麻醉,小儿肝移植麻醉,心脏移植麻醉等等,这些重大手术麻醉和重症患者的抢救成功无不体现了麻醉科的临床优势和医院的综合实力。
从无到有,麻醉科已经走过65个春秋。回首过去,数代人的不懈努力,创立了享誉业界的品牌;展望未来,麻醉与围术期医学宏图尚待实现。麻醉科将会秉持“医德高尚;医术高明;医风清廉;医态儒雅”的科训,不忘初心,开拓创新。通过更好的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实现愿景院成为推动舒适医疗的主导学科;保障医疗安全的关键学科;医院工作效率的枢纽学科;协调各科关系的中心学科;为社会所熟知认可的重点学科。
(作者:薛庆生陆肖坚徐怡琼)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