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给孩子洗澡的时候,发现两边蛋蛋大小不一样,医院来看,而这正是鞘膜积液最常见的表现。实际上增大的一侧并不是蛋蛋真的变大了,而是蛋蛋旁边或者上面有积水才显得大了。儿童鞘膜积液发病原因和疝气一样,也是因为鞘状突没有闭合,也是先天性的。但和疝气不同的是,疝气掉下去的是肠子,鞘膜积液掉下去的是水,原因可能是鞘膜积液的缺损相对小一点,肠子下不去,但缺损一变大或者肚子的压力增大时,鞘膜积液也有可能转化为疝气,鞘膜积液和疝气也可以同时存在。有家长说孩子生下来的时候没有啊,确实很多孩子是后来才发现的,尤其是开始走路之后,原因之一就是站立活动后水更容易往下流了。细心的家长还会发现鞘膜积液的孩子包包大小会有变化,比如活动一天后囊肿就大了一些,睡一觉起来囊肿就小多了甚至看不到了,也是这个道理。但有些因为鞘膜发生粘连,水被包裹在里面,变化就不明显。怎么判断自己孩子有没有鞘膜积液呢?跟疝气一样,首先要看看腹股沟和阴囊是不是对称,再用手顺着腹股沟向阴囊摸一摸,如果除了蛋蛋还摸到别的包包,或者摸起来一边的蛋蛋显得特别大,那就应该找医生看看。顺便说一句:摸的时候还要注意一下两边的蛋蛋是不是在阴囊里,如果蛋蛋在阴囊的顶部或者腹股沟里,也要找医生看看是不是隐睾,疝气或者鞘膜积液的孩子合并隐睾的机会还不小。专科医生通过触摸腹股沟外环口基本可以区分疝气还是鞘膜积液,还有个常用的方法就是用手电对着包包照一下,疝气里面大部分是肠子,不透亮,而鞘膜积液里面是水就是透亮的。但部分新生儿和一些特殊病例还是不太好判断,那就要借助于超声检查。除非转化为疝气,鞘膜积液不存在卡住的问题,危害要比疝气小很多,所以手术也相对不那么迫切,但长期阴囊里有个包包给孩子的活动和心理还是造成影响,所以还是要手术治疗。大部分医生一般还是建议1岁后手术,但缓一缓也没太大关系,最好不要超过3岁。以前医生们根据积液的位置和是否和腹腔相通,将鞘膜积液做了很多分类,比如睾丸鞘膜积液、精索鞘膜积液、交通性鞘膜积液等等,但开展腹腔镜微创手术之后其实这样的分类对治疗并没有什么指导意义。因为腹腔镜下发现无论是那种类型,几乎都存在鞘状突未闭,也就是腹股沟内环口有缺损,所以手术方法和疝气也是一样的,把缺损补好了,水流不下去了就好了。对这一点不认识的话,单纯把囊肿的水抽掉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很快就会复发。微创做鞘膜积液要比疝气多一个步骤,就是把积聚在里面的水抽掉,目的是让手术后效果显得立竿见影,其实不抽,只要补上缺损断了水源,下面的水也会慢慢的吸收掉。以前还有种假说认为鞘膜积液的发病和鞘膜腔的液体分泌过度有关,所以开放手术有的医生强调要翻转、去除鞘膜,从腹腔镜修补缺损的治疗结果来看,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只要修补好了就基本不复发,合并鞘膜腔细菌或寄生虫感染那是另当别论。手术后的注意事项和疝气没有区别,正常饮食,在伤口长好之前稍微控制一下不要做太剧烈的活动即可。小儿鞘膜积液在生活中是比较常见的,这种疾病的治疗方法有很多,一般来说主要以手术为主,小儿出现这种疾病,家长不要太着急,最好等孩子两岁以后再进行治疗,这样效果是最好的,而且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身体发育的完善,小儿鞘膜积液有可能自愈。小儿鞘膜积液在生活中是比较常见的,在中医中叫做"水疝",主因是"湿",治疗以利湿。肠疝,叫"气疝",主因是"寒″、"气郁",肠疝以温补,理气。疝气的出现,和孩子身体发育不完善有直接关系,是先天性鞘状突未闭合引起的。小儿鞘膜积液对宝宝健康的威胁性不是特别大,可以自愈。所以家长们不需要着急给孩子进行相关治疗,一般来说等孩子两岁以后再进行治疗,效果是最好的,这个时候进行手术,风险程度也会下降。疝气与肾肝关系大,一般下元虚寒,需温补,小儿按摩取穴位:摩腹,揉关元,揉三阴交,揉足三里。捏脊5遍。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aoershaoshang.com/sbss/5033.html